“攥指成拳”赋能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是城市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

基层社会治理能否有力、有效,能否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重点就在于社区“这根针”能否巧妙有序地穿起民生服务“千条线”。

为了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大连市民政系统“攥指成拳”、多点发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减负赋能增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

调整优化城市社区规模 增配社区工作者5000人

目前,大连市共有城市社区743个,社区工作者8224人,全市城镇人口267.94万户、613.57万人,理论上平均每个城市社区配备了11名社区工作者,管辖居民3600户左右;总体来看,多数城市社区存在规模较大的问题。

2022年底前,按照更加便于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和资源利用的原则,计划对3000户以上城市社区进行优化拆分,计划将全市城市社区由743个调整为841个。

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此次调整不搞“一刀切”,对3000户以上社区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区分,其中,对物业服务完善、管辖人口密度高、地理位置集中的社区不作拆分调整;对居住地分散、散楼较多的社区进行优化拆分。

通过对管辖界限不明晰、区域不规整的社区进行优化,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力量,让社区拥有更多精力和资源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有效化解潜在社会矛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大社区“瘦身”的同时,还要按照每200户配备一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尽快配齐社区所缺人员,按照初步计划,全市将增配社区工作者5000人,其中今年底前增配约3000人。

同时,实施“社区工作者千人计划”,面向2022-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定向招录1000名社区工作者。

健全村(社区)承担工作事项准入 引领社区回归本位

2015年12月30日,原大连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公布首批社区工作准入目录清单的通知》(大基层发〔2015〕1号),梳理出《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工作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规)协助完成工作事项》《申请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三份清单,共85项工作内容;但社区实际承担了190多项具体任务。

对此,《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尊重基层的原则,对村(社区)承担工作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为使社区准入真正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清单化,我市起草了《大连市社区准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社区准入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监督检查,重新梳理《社区依法自治工作事项清单》《社区依法(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申请进入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社区建立台账事项清单》《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城乡社区挂牌清单》《社区考核评比事项清单》7份清单,同时制定《大连市社区工作准入管理工作流程》。

对于申请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要建立事项准入制度,并广泛征求乡镇(街道)、村(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意见,切实为社区工作人员“松绑减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下沉到网格,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题。

完善社区“全岗通”工作模式 “一专多能”助民解忧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今年大连要在充分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全岗通”工作模式,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重点完成四方面工作任务:

(一)明确“全岗通”适用范围及岗位设置。

将社区党务、事务、服务等各类岗位整合为“全岗通”工作岗位,即统一设立接待岗、服务岗,岗位具体名称和数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最多不超过4个。

(二)规范“全岗通”开放式服务场所设置。

开展“全岗通”开放式服务场所建设改造,原则上场所面积要达到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的80%以上;

要打破传统柜台办事模式,变隔离式办公环境为宽松的生活场景和服务环境,使接待服务场所成为社区居民的“会客厅”,打造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

(三)建立健全“全岗通”基本工作制度。

实行“首问接待,一口负责”制,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接待居民来电、来访。定期或不定期实行岗位轮换,通过多岗位锻炼,让社区工作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尽快达到“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互通”。

依托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手段,方便居民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提高工作效率。

由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长,包户、包片,走访居民,倾听民意,助民解忧,把服务做到居民群众心坎上。

(四)强化“全岗通”职业能力建设。

配齐配强专职社区工作者。切实发挥市、区(市、县)两级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协助政府做好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的工作职责,加强联合会自身建设。

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开展社区工作者能力竞赛活动。

强化社区协商制度 让城市拥有更多“和合大院”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村(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分层次建立楼宇(小区)和小组(自然屯)协商制度、村(社区)协商制度、跨村(社区)协商制度,围绕涉及村(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按照广泛收集意见、研究确定议题、制定协商方案、发布协商公告、开展议事协商、通报协商情况6个步骤,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

《实施方案》明确的工作目标,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要着力健全城乡社区协商体制机制、城乡社区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协商成果的转化和落实等,创新居民接待日、社区对话、居民议事会、社区听证会等民主形式,建立健全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应急管理机制,有力促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推动强化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议事协商体系,积极引导居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协商,把重点放在基层,促进协商事项在基层解决。

同时,要大力推广“和合大院”居民协商自治模式。将社区协商工作的起点放在楼院,组建以楼长、老党员等为主体的自治队伍,推动老旧楼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微治理局面,实现“邻里和睦、楼院和谐、相互和顺、共处和美”目标,引导居民达成“合心、合意、合作、合力”共识,不断推动由“政府主导、一元管理”向“政府引导、多元参与”转变。

创新“五社联动”工作机制 为社区注入更多活力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与参与途径单一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专业性攀升与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等,逐渐成为制约我市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方案》中提出:“创新‘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以村(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联动机制,吸纳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村(社区)治理”。

实际工作中要以培育基层治理多元主体为着力点,通过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服务站,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牵引,吸纳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联合社区志愿者自助互助服务,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开展公益活动,形成社会组织更加活跃、专业社工作用明显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的良好局面。

通过充分挖掘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力量等多方资源,给“事多人少”的社区注入社会力量,弥补社区的不足,进而培育优质服务品牌。比如,重点扶持发展的巧匠弃管楼服务队、物物互换站等老百姓所需、收费低的社会组织;再比如,充分调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热心人士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余晖卫士”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品牌等等,集中多方资源、力量着力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依托基层智慧治理平台 推动社区服务提级增效再升级

目前,我市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进展相对缓慢,缺乏全市统一规划建设和大数据整合运用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

《实施方案》明确:“基于“大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大连市基层智慧治理平台”。

以智慧化应用赋能基层智慧治理,依托“大连市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开发手机App,基层网格员利用手机App随时随地了解群众需求、采集数据、接受工作指令、上报事件线索、排查矛盾纠纷、记录工作日志。

持续扩展手机App功能,利用视频录制、拍照、定位等功能,及时排查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有关部门要将乡镇(街道)、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注重数据融合,保障网络安全。

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全域建设政务服务驿站,增强群众办事体验。

推动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按需扩充街道(乡镇)、社区(村)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提高基层通信支撑能力,为基层智慧治理提供网络保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