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进一步彰显“人民城市”宜居魅力,四平路街道借力同济大学人才溢出效应,紧紧抓住“创意设计”这把“金钥匙”,让更多创意和技术从象牙塔流向市井巷,形成更多创新融入社区“实验场”;让更多充满设计感的微改造激发社区活力,形成更多创新生活的“试验田”。

创新治理让社区“活”起来

2015年以来,街道携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持续推进五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从小微空间开始破壳,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对社区内的闲置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呈现功能性和艺术化的双重表达,撬动了社区自治共治创新。

从“MIT城市实验室”到“口袋花园”再到“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诗歌点亮回家路”,以及家门口“毫米级”空间的悄悄升级,一个个城市空间微更新、微改造作品的呈现,充分展现了街校深度合作,高校人才溢出到社区产生的社会效应,让四平这个典型的工人新村焕发新光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X元素。

在“睦邻家园”体系建设中,街道充分发挥“三师一顾问”的作用,探索创新“自筹+街道配比”的自治金模式,大力培育社区公民创造力,扩大辐射效应,先后复制推广鞍一(3)九州公寓睦邻楼组“蝴蝶效应”、363弄安顺苑“睦邻小区”、“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睦邻街区,不断激发社区自治“原活力”,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社区活起来。

嵌入服务让人心“暖”起来

近年来,街道大胆探索创新将设计嵌入社区公共服务,紧盯为老服务,以创建“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为契机,将“运动”“营养”融入“主动健康老龄化”,针对跌倒、身体衰弱、认知机能障碍、失能等健康问题,为社区老年人开出个性化“处方菜单”。着眼老人的“食”,聚焦老人的“住”,关注老人的“智”,凝聚老人的“心”,满足老人的“求”,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

街道还紧盯就业服务,积极创建“上海市特色创业社区”,全面升级“四平同济创业实验STLab”项目。依托“五星乐业空间”载体,以创意设计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紧扣社区“三微治理”主题,为有创意、想创业的青年提供实践平台,将好的创意作品实际运用在社区治理中,形成“双赢”局面,让人心暖起来。

党建引领让力量“聚”起来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为主导的产业集群,80%为设计类企业。为使“红色细胞”更加富有活力,街道夯实“两新”党组织建设,用“新”的党建载体讲好实践课,做实中天大厦“四济人家”、紫荆广场党群服务分中心(驿站)等平台,以党建联建实践,开展环同济新年慈善拍卖会、环同济党建定向赛等系列活动,推动环同济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和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助力打造千亿级“设计之都”。

用“优”的党建资源讲好思政课,统筹整合红色资源,设计整合一批主题党课清单,采用“点单+配送”方式,进园区、进企业,做实区域化党建平台,形成“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机制,做强“两课三团”,即环同济联合党课和四济承风党课,街道青年党史宣讲团、环同济青年宣讲团和党组织书记宣讲团,推进需求和资源对接匹配,把各类资源用足用好,让力量聚起来。

环境反哺让生态“美”起来

为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样本,让“烟火气”和“设计源”互通互融,“艺术美”和“产业美”美美与共。街道通过打造更具开放性的创意空间,让空间主理人、主创团队和整个社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创意人士聚集在社区,沉浸在社区,不断吸收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凝结出互相触发的创意灵感。街道借力这些空间开展工作坊、论坛等活动,创造出居民可亲近、可参与、可展示的“城市家具”,让整个街区由点到线、面皆涌动着“设计感、时尚潮和文艺范”的艺术美,成为人们期望的休憩之地,宜居社区,让生态美起来。

街道还依托环同济营商服务中心平台,进一步加强“金法槌”法律服务,开办“环同济政策宣讲会”、楼宇企业医疗健康咨询、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工青妇联合服务企业不同群体,依托“智慧健康驿站”打造“运动健康逸小时”服务品牌,在环同济企业打造“流动书包”,用文化凝聚企业白领,吸引更多充满创意的设计人群前来驻扎,形成“筑巢引凤,花开蝶来”的效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