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连续十年蝉联物业百强第一名的万科物业,宣布出圈:万科物业正式升级成为万物云。
2022年,万物云正式递交招股书,开始了IPO之旅。
那么万物云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万物云到底值多少钱?匠朴研究所带着这两个问题,对万物云做了一个深度研究报告。
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一、万物云的基本面
二、物业管理的路线之争
三、城市服务的不同理解
四、空间科技与「街道巷战」
五、需要注意的十组数据
六、估值预测
01万物云的基本面
1、战略定位
对于万物云的战略定位,官方的解释是:致力于以科技推动空间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携手行业伙伴共走高品质服务之路,让空间科技服务历久弥新。
万物云招股书中的解释则是:致力于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高线级城市空间以及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其实总结下来就是三个关键词:高品质服务。城市空间、空间科技。
而本报告也是主要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对万物云进行研究分析。
2、商业模式
转型升级后的万物云,其商业模式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这一部分主要服务于住宅空间。服务内容包括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房产经纪、美居等居住相关资产服务,以及车位销售公共空间运营等其他社区增值服务。
(2)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这一部分主要服务于开发商、办公物业、城市空间。服务内容包括以案场管理为主的开发商增值服务,面向商企的物业及设施管理服务,以及城市空间服务。
(3)AIoT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这一部分主要是空间科技。其主要面向开发商和传统物业管理公司。
3、收入结构
从收入结构上看,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贡献了一半以上的收入,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其次,相关空间科技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并不高。
万物云的基础物管业务,主要面向住宅空间和商企空间两种业态。
住宅物业服务收入占比48%,商企物业服务收入占比22%。两项基础物管服务的总和,占到了总收入的70%。
基础物业管理服务,仍是万物云的主要底色。
4、毛利结构
通过毛利润结构拆分,我们来看万物云的主要利润来源。
从毛利结构上看,52%的毛利润来自社区空间。相关空间科技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仅8%,但却贡献了14%的毛利。盈利能力较强。
毛利贡献前三的业务分别是:住宅物业管理、商企物业管理、开发商增值服务。
其中,住宅及商企的基础物管,贡献了50%的毛利。再一次印证,基础物业管理服务,仍是万物云的主要底色。
5、毛利率
从各项业务的毛利率上看,万物云基础物管服务的毛利率都相对较低,不论是住宅物管还是商企物管。
其他社区增值服务能做到81%的毛利率,主要得益于车位销售的高毛利。
AIoT解决方案毛利率相对稳定,BPaaS解决方案在2020年开始扭亏,毛利率提升较快。
02物业管理的路线之争
自彩生活上市以来,物管公司一直被认为是线下的流量入口,社区增值服务是未来主要的想象空间。
由此很多上市物管公司,将社区增值作为主要的发展路线,面积的扩张,也更多是为了扩大流量池。典型如碧桂园服务。
而万物云,则是选择了另一个路线:通过服务口碑,促成物业费提价。
在服务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价,带动整体利润的提升。这与消费行业的理念十分相似。
我们将万物云与碧桂园服务的住宅物管业务进行了对比。
从关键数据对比上看,万物云仅在物管收入与平均物业费方面有所领先。
服务费提价对物管公司的利润影响能有多大,我们做了一个单盘财务模型的推演。得出的结论是:
提价后的毛利与大力发展社区增值的毛利,相差无几,但保证了服务口碑。
我们认为,当前阶段,物业费提价路线与社区增值路线,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和冲突。
只不过物业费提价需要较长时间的经营与培育,而发展社区增值的门槛则相对低的多。
很多物管公司两个路线都在同时进行,只不过侧重点以及侧重程度各有不同。这也造就了各物管公司不同的调性,以及不同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
至于未来哪个路线更先脱颖而出,率先引领利润增长,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03关于城市服务的不同理解
万物云的城市服务,源于2018年的珠海大横琴模式。目前主要由万物云城这一品牌进行运营。
万物云的城市服务,与其他物管公司的城市服务业务有所不同,其主要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作为「教练员」的角色,类似EPC总包模式。
主要与在当地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合作,成立合联营公司,大多为城市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然后再通过这一平台,将城市环卫服务及市政设施维护保养等服务分包出去。
这一部分的利润贡献主要体现在应占联营公司的利润中。
另一部分则是「运动员」的角色,万物云是分包商。万物云承包一部分城市环卫服务及市政设施维护保养等服务。这一部分的收入和利润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整合服务中。
城市服务是一个与「权」共舞的生意。
环卫改革早已开始多年,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环卫改革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且由于涉及政府部门较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各地进展不尽相同。
万物云总包模式的城市服务业务,相对于环卫服务市场化招标来说,仍较为超前。
所以,总包模式目前多数仍在某些城市的新区进行试点。而分包模式则发展相对较快。
分包模式下,主要服务内容以环卫为主,其门槛并不高。正因为如此,目前大部分物管公司的城市服务业务主要聚焦于环卫业务。
但环卫市场的玩家已经有不少,且其他的玩家已经依靠自己的特点,构建了一定的竞争壁垒。如传统环卫企业的品牌壁垒,环卫装备企业的设备壁垒,以及固废处理企业的技术壁垒等。
所以,万物云的城市服务业务发展存在不小的挑战。
由于总包模式的超前性,以及分包模式下的激烈竞争,万物云的城市服务开始下沉到街道层面。这一下沉趋势,可能是形势所迫,也可能是「街道巷战」战略的开端。
虽然万物云的城市服务发展存在诸多挑战。但城市服务确实也为其带来三类机会:
(1)有可能委聘万物云在城市空间整合服务中,提供AIoT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智慧城市空间监控、预警及调度服务,以及智慧城市运营分析报告等。同时将收取收入的约2%作为数字化运营服务费。
(2)万物云将有机会协助所辖区域解决老旧小区的服务改进需求。
2021年,万物云与武汉市江汉区签约,打破传统小区物业管理红线,将唐家墩街道99个老旧小区连片打包管理。
(3)也会获得在城市空间中更多的业务拓展机会。
由于城市服务与政府部门联系紧密,所以,公建业态的项目拓展可谓是近水楼台。但由于万物梁行有一定的美方资本背景,其在非住宅业态的拓展,目前只能更多的集中于商企空间。
04空间科技与「街道巷战」
近三年,万物云持续在物业科技方面进行研发投入,建立了460人的研发团队,累计研发支出达8.3亿元。
万物云在软件方面推出了万睿科技,同时在硬件方面也推出了万御安防的品牌。
近两年,万物云的硬件采购,主要通过万御安防,2020-2021两年累计采购金额高达67亿元。
万睿科技主要对外输出AIoT及BPaaS解决方案。近两年,万睿科技的收入获得较快增长。
万物云的AIoT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主要还是依靠关联方万科集团的支持,每年贡献60%以上的收入。
科技投入,主要是为了降本增效。
2020年开始,万物云的销售成本中,员工成本开支占比,明显下滑,但这却并不是物业科技广泛应用的功劳。
这主要还是因为,员工成本转为了分包成本。2020年开始,万物云的分包成本占比陡升。而服务分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万物云的服务质量和口碑。
我们认为,物业科技投入,更主要的是释放一线劳动力,使其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服务客户、洞察用户需求,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替代人。
毕竟,物业服务终究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持续联系,才能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
「万物云街道」战略是万物云降本增效的又一新概念。
这一战略,主要依托于万科物业、万物梁行、万物云城三大品牌的协同,以街道为单位提升项目浓密度,共享人工成本,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提升浓密度的策略,并不是万物云的专利。
近两年,提升浓密度早已成为上市物管公司进行市拓的主要战略。诸多区域性物管企业,如滨江服务、建业新生活、金科服务等,已经在个别区域实现了较高的项目浓密度。
万物云提升浓密度的战略才刚刚开始,至于未来效果如何,有待市场检验。
05需要注意的十组数据
1、无形资产:2020年5.83亿,2021年82.44亿
82.44亿的无形资产中,包括36.2亿的商誉,以及41.56亿的客户关系,主要来自于并购伯恩物业及阳光智博。
并购产生的商誉未来有减值风险。
2、无形资产摊销:2020年0.81亿,2021年1.93亿
2021年,伯恩物业仅并表4个月,阳光智博仅并表3个月,由此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已经翻倍。未来万物云的无形资产摊销会更高。
受每年摊销的影响,伯恩物业和阳光智博未来几年,对万物云净利润的贡献相对有限。
3、派息:2020年3.18亿,2021年35.37亿
上市前大额派息,致使融资性现金流出大增。且截至2021年12月31日,仍有12.8亿的应付股息。
4、亏损项目数量:2020年亏损703个,2021年亏损1282个
2020年住宅项目亏损593个,其中478个是包干制,115个是酬金制;
2021年住宅项目亏损1051个,其中876个是包干制,175个是酬金制。
商企亏损项目多为包干制,2020年110个项目亏损,2021年231个项目亏损。
亏损项目多为包干制,亏损原因一方面因为服务成本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通过资金投入保证项目不流失。
5、亏损项目的亏损金额:2020年3.12亿,2021年6.69亿
2021年,亏损项目和亏损金额有上升趋势,可能与管理面积的快速扩张有关。
6、车位保证金:2020年17.63亿,2021年16.43亿
代理销售停车位所交的保证金,大部分为万科集团的合联营企业。车位保证金虽是行业惯例,但仍然有资金被开发业务占用的嫌疑。
7、车位销售收入:2020年3.6亿,2021年3.4亿
其他社区增值服务中,最主要的收入就是车位销售收入。万物云将车位销售差价确认为收入,这种收入确认方式,使得其他社区增值服务部分的毛利率高达81%
8、关联方输送的在管面积:2020年3400万平米,2021年4400万平米
万科作为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每年为万物云交付大量的管理面积。这是万物云面积增长的压舱石。
而最近几年,正是万科集团及其合联营企业的交房高峰。
9、截至2021年底,万科集团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04亿平米
万科集团目前的在建项目,未来都将陆续转化为储备面积、在管面积。这是万物云中长期增长的保证。
10、万科集团贡献的收入:2020年27.99亿,2021年38.21亿
关联方贡献收入的占比,2020年为15.4%,2021年为16.1%。万物云对万科集团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06估值预测,我们来看看万物云到底值多少钱?
在做估值预测之前,我们先要为万物云进行一个定性。
在物业管理行业,万物云无疑是「教父」一般的存在。无论是服务、创新、科技,还是人才的培养输送,都奠定了其如今的江湖地位。
虽然万物云已然宣布自己出圈,但我们认为,万物云本质上仍是一家物业管理公司。
其AIoT及BPaaS业务具有一定的科技行业属性,但目前头部物管企业以及腾讯、商汤、小米等科技企业,都在此项业务上有所投入,市场竞争仍相对激烈。
其坚持的物业费提价路线具有一定的消费行业属性,但目前仍有大量项目处于亏损状态,未来能否实现大规模提价,同样有待检验。
其城市服务及街道战略,则更多的是为面积扩张以及降本增效。
我们对万物云的估值,主要参考三个数据:万物云近期的股权交易、上市物管的PE、业务拆分后的估值数据。
首先是近期的股权交易。2021年四季度,万物云的股东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股权转让,博裕资本、58同城以及阳光城,都出让了部分股权,引入了多名外部投资人。
其中,博裕资本通过股权转让套现近70亿,58同城套现近20亿,阳光城获得超30亿的流动资金。
我们通过计算得知,彼时万物云的估值约为1050亿人民币。
从万物云股东间的交易来看,万物云的PE约为50倍左右。而截至2022年4月12日,港股上市物管公司中,PE最高的是华润万象生活,约为42倍,而碧桂园服务仅为24倍。
从2011年到2021年,万物云的总收入规模增长超过16倍,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净利润增速46%,2021年净利润增速仅为13%。
万物云的路线是物管行业较为稳健的路线,确定性相对较高,应给予一定的估值溢价。
我们认为其PE可能在40-65倍左右,市值约在800-1300亿港元左右。
第三个数据是业务拆分后的估值数据。
我们将万物云的物业管理、城市服务、空间科技三个业务,单独估值,主要采用PS估值法。
按照拆分后的业务收入,及对标公司的PS均值,我们对万物云进行估值测算。
根据测算,万物云的估值约为773.9亿人民币左右(折合约953亿港元)。
综上,我们认为万物云上市后的市值约在800亿-1300亿港元之间。
但如何提升盈利能力,如何平衡投资人与业主的需求,无疑是万物云上市后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