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作出安排。《报告》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水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是紧缩,而是略有宽松、保持充裕。这体现为当前银行间市场利率报价实际上低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而总体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能够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在流通性保持充裕的同时体现出合理性,这体现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2.7%,在合理范围内。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即将保持当前的货币政策趋向,在合理和充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温和通胀率和拉动内需方面找到平衡点。”盘和林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明确,下一阶段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
实际上,今年以来央行通过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已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支持,这从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
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0.8%,分别比上年末上升2.4个和0.5个百分点;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29.7%;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6%,比去年同期下降0.42个百分点,处于有该项统计以来的低位。
未来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上,《报告》提出,将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落实好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和新设的3000亿元金融工具,有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
在盘和林看来,未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除了上述举措外,或可扩充企业可抵押物范围。“过去,很多企业的抵押物经常以土地为核心,但当前银行在调整抵押物结构,如果土地价格出现波动,企业在信贷上获得的支持就会减少,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扩大银行的抵押品范围。”盘和林建议,可将知识产权、商标权、数据产权、存证权等更多产权纳入产权管理,方便产权抵押融资等业务开展。此外,鼓励企业多渠道寻求抵押物,同时鼓励银行开展诸如以存货、应收账款等抵押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利率方面,或可通过压缩银行利差让金融机构让利给企业,但要注意均衡,利差过低不利于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营。因此,可以尝试压低银行的存款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再以资金成本传导到企业信贷层面的降息,进而实现降本增效。”盘和林进一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