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揭牌成立三周年。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在打造开放新高地及若干重点领域制度创新上率先实现了新突破。
在当日上午上海市政府举行的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介绍,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的78项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累计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形成87个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案例,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正逐步形成,制度创新成果正持续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站在三周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市出台《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产业支撑、城市建设和制度保障三方面共23条举措,为新片区描绘了下一步发展的蓝图,进一步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高水平开放显成效
“从其承担的国家战略和使命来看,临港新片区三周年建设成果丰硕,在引领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开放与安全等方面成效显著,总体实现了预期目标。”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道。
具体而言,在引领高水平开放方面,新片区已基本形成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新片区新注册企业超6.4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0.2%、43%、59.2%;三年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每年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63.3%;离岸贸易规模逐年快速增长,累计落户400多家金融企业。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制造业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东方芯港”已集聚企业和项目140余家,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包括中芯国际、韦尔半导体等项目落地,初步形成覆盖芯片设计、装备材料、工艺制造、第三代半导体以及封装测试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生命蓝湾”已签约或落地99家企业,总投资490亿元,初步构建起以精准医疗先行示范为引领,涵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医疗服务、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在内的产业生态。
崔卫杰表示,当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从依赖低成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向集聚和使用全球范围内的高端资源要素转变。新片区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正是以此为发展方向,体现了集聚全球范围内高端要素资源的战略考量。同时,从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讲,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新片区集聚的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高效配置,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
新片区迈出新步伐
行至三年,临港新片区迎来探索实施新一轮制度创新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上海市近日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新片区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在发布会上介绍,《若干政策措施》出台的主要目的是:以解决新片区重大项目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痛点堵点问题为导向,赋予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在市级事权范围内最大力度支持新片区深化差异化制度探索,助力新片区更好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作为中国自贸区港建设的第一梯队,临港新片区未来应着眼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在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推动前沿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标甚至引领国际经贸新规则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崔卫杰说。
崔卫杰进一步表示,一方面,新片区要在充分用好“五自由一便利+安全有序流动”政策制度的同时,基于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全产业链开展政策制度设计,推进制度赋能前沿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瓶颈和障碍。另一方面,推动数字赋能前沿产业发展,在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加快发展之际,通过深层次改革探索和高水平扩大开放,在集聚数字资源、创新数字规则、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对标数字领域国际新规则,特别是针对数据确权交易、隐私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或敏感领域加快先行先试。此外,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更大范围带动前沿产业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