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27日,2023年的2月,“稳楼市”依然还在继续,即便楼市有了些许热度。今天来盘点一下,“救市”到底都救了谁?
一、房企
都说“稳楼市”是为了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确实是这样,毕竟太“拉胯”的房企撑不起偌大一个房地产行业。
【资料图】
在房地产深度调整的2022年,长期依赖“三高模式”发展的房企们,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典型的就是“保交楼”。叠加2022年新房价格的一路下跌,市场信心也受到影响,房价越是下跌,楼市松绑越大,房子就越是没人买,这就是2022年楼市的真实写照。而始作俑者房企,日子更是难过,债务高筑导致的资金链风险,大部分房企过得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房企的苦日子,可以说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都说跳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疼,用来形容房企毫不为过,也有民间段子称,“且看他起高楼,且看他宴宾客,且看他楼塌了”。然而房企的问题归问题,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房企的“拉胯”是不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于是就有了“金融16条”,有了“三支箭”,房地产供给端优胜劣汰是好事,但金融泡沫风险也得防范。
二、银行
说到金融风险,那就要说到银行了。“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历史上已经上演过很多次,以史为鉴,我们也不得不“救市”。
按照以往房企依赖的“三高”模式,房企只管利用高杠杆向银行贷款,借来的钱就圈地建房,高举负债接着卖房,得来的钱一部分还银行一部分继续圈地,如此高周转地维持着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杠杆过高就会产生泡沫,而持续的“三高”模式,则会积累更多的泡沫,于是房地产泡沫愈加膨胀,到了“一触即破”的地步。回望历史上的数次金融危机,都是因为房地产泡沫导致的银行坏账,最后引发系统性风险。
于是就有了这场深层次的房地产调整,“三条红线”和“五档分类”两条高压线,限制了房地产泡沫的继续膨胀,经历了两年时间的深度调整,房企虽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房地产金融泡沫风险得以实质性扭转,银行避免了坏账,规避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以一时的“阵痛”换来长期的稳定,值得,也是必须要这样做的,“房住不炒”不是说说而已,调控不易,且调且珍惜。
三、富人
房地产繁荣昌盛了二三十年,跌宕转折,从“宠儿”到“尿壶”,如今重归“支柱产业”,发现了吗?不知不觉房子已成为财富的象征。
如今,我国城镇居民平均住房套数已经达到1.5套,话说我国也已经有6亿栋房屋了。不过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有的人持有几套几十套房子,有的人甚至连一套都还没有,当居民财富的七成变成了房产以后,房子也就成了财富的象征,拥有房产越多的人就越富。恰恰,这些人是最怕房价下跌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资产缩水,没房或者只有一套房的人就不怕,房价涨跌影响微乎其微。
无论怎样,房价一直下跌还是不行的,既然房价不能过快上涨,当然也不能持续下跌,大涨大跌都是不好的,于是“稳楼市”来了。说是为了房企也好,为了银行也好,亦或是为了富人也罢,归根结底,房地产“救市”,为的是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发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不只是房地产,其他行业都一样,更何况房地产还是“支柱产业”。楼市要“托”,也该“托”,不过不会再“举”起来了。
综上所述,楼市又躁动起来了,房地产“救市”到底救了谁,其实不重要,房地产行业长期健康平稳发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