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城市房地产数据、城市房价排行、房价涨跌数据,前往中指云查看→

在房地产的确有逐步回暖之意的当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我觉得特别是此时,更应该冷静反思,未来的房地产到底应该为哪些人服务。还有多大空间,到底是针对谁?


(相关资料图)

一边是房地产秉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毫不动摇,另一方面,国家又在强调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让老百姓有点摸不着头脑,国家对房地产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还该不该买房?

最开始想让大家明白的是,房地产正在历经巨大变革。

1、房地产告别野蛮式高增长时代,追求高质量发展。

过去的房地产历经二三十年的高光时刻,的确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代价就是粗放式野蛮生长,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三高模式让房地产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后果直到这两三年才开始暴露出来。因为之前也有不良反应,但是房地产的红利还没有吃尽,所以依然可以掩盖一些问题。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被提出,未来的房地产必然要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这对房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盖更好的房子,如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是未来房地产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2、房住不炒决定了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

这倒不是说将否定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而是应该更加注重民生。如今交房问题似乎对民生的意义更加凸显。这无疑对市场是一个很大的颠覆,对投机炒房的严厉打击是没有回头路的。

哪怕我们的房地产经历了困难,出台了各种利好政策,但对于房住不炒的坚持是毫不动摇,可见其定力和决心。也就意味着房地产不可能重走老路。

3、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老路行不通,就要走新路。可是前边没有现成的,只有不断探索尝试,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开辟一条新路。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房地产在民生保障这一块正在加快推进,比如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下,将会推出大量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满足大城市的新市民住房难问题。

所以,以上三点,对房地产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挑战。因为每一条都是颠覆了以往的发展逻辑,不再追求过快增长,不再搞大拆大建,当放慢速度后,我们肯定是很难适应的。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可是依然有很多人没有买房,那么灌输这样的思想,他们还敢买房吗?我认为这是两码事。必须放弃过去买房就能大赚的思维逻辑,当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后,它究竟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

之前,开发商大佬郁亮曾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始终是规模巨大的单一产品市场,规模还是超过十万亿元量级,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恢复是一个缓慢温和的过程。只要种地、打粮食的能力是有的,就可以渡过难关。好产品、好服务总能给我们机会。

今天,刚刚看到一个新闻,说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内部“发声”,房地产存“十年一遇级别”投资机会。李蓓日前已开始“埋伏”上市房企,并维持超10%的地产股总体持仓比例作为底仓。

她对持有人称:持有地产股是机会,后续表现只是时间问题。部分上市房企的股价存在3-10倍的上涨空间,是10年一遇级别的机会。

但有意思的是,她这些话是对自己持有较多地产股且在3月遭遇较大幅度下跌的回应。

无论你信还是不信她的话,不过,对于普通的购房者来说,她这些话意义不大,我想说,无论他们说有多高的投资回报,购房者都应该明确自己买房的目的,你的需求是什么。

是不是就不能买房了呢?当然也不是。如果是刚需和改善购房者,那么就应该挑选一些合适的城市,合适的开发商,合适的产品来购买,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闭眼买房。

4月5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房地产仍是“大行业”“好行业”》称,房地产仍然是“大、好”行业。尽管行业规模较过去相对小一些,全年营业额仍然能够达到10万亿元以上,市场规模仍足够大。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加速推进过程,进城居民刚需需要得到较好满足,同时随着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改善性需求将越来越多。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也在前不久表示,城镇化潜力所带来的需求增长,仍将为行业带来消化过往投资并持续发展的机会。中国城镇化至少还有15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依然在持续增长,升级后的房地产消费需求,将为城市更新、资产盘活及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投资转型的新引擎。但想再依托房屋的金融属性,进行炒作交易就很难了。

这么看来,未来的房地产确实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眼下如何让人们从过去的思维中走出来很难,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也不容易。即使未来房地产有很好的机会,但我想说,那也是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机会,至于哪些房企能够分得一杯羹,就看他们转型的力度和质量。而对于购房者而言,将实现从过去的“有没有房住”到“住得好不好”过渡。

房地产发展空间是可见的,我就怕赚惯了快钱的开发商眼高手低,而耽误了真正转型,所以,将来会不会由外界来推动房地产变革也不可知。总之,谁能把购房者伺候好了,谁才有机会。因为购房者不再好糊弄了。而当前最重要的是,让购房者逐步恢复信心,给他们点时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