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全国共有多少个城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共有33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843个县级区划以及3.85万个乡镇/街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GDP百强城市,可谓其中的佼佼者。

01

随着各地统计公报陆续披露,最新全国百强城市矩阵终于揭晓。

过去一年,受到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百强城市再次出现大洗牌,有城市大步前进,有地方不进则退。

不考虑终核等因素,2022年百强城市中,29城排名上升,36城下降。

与过去相比,随着经济发展,无论是万亿城市、50强城市还是百强城市,最低门槛都出现明显提升。

作为第一梯队的万亿GDP城市,仍旧只有24个,东莞为“守门员”。

与去年相比,万亿俱乐部没有扩容,继续维持“南方18个+北方6个”的格局,广东、江苏各有4城跻身其中,位居前列。

作为后备军的常州、烟台,有望在2023年完成历史性跨越;而唐山、徐州、大连、温州、沈阳等地有望在2025年实现突破。

作为第二梯队的TOP50城市,守门员仍旧是太原,但门槛从5100亿元提高到5500亿元。

这是“腰部城市”最为集中的区域,云集了大量中西部省会及副中心城市,体现了省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与前一年相比,福建漳州、内蒙古鄂尔多斯,取代浙江金华、黑龙江哈尔滨,成功跻身50强俱乐部。

TOP100城市,守门员从河南商丘变成江西上饶,门槛从3080亿元提高到3300亿元。

与前一年相比,福建龙岩、江西上饶为新晋百强俱乐部成员,上饶为首次晋级,而龙岩时隔两年重回TOP100梯队。

这是城市竞争最为激烈的区间。在3000亿到5000亿元之间,“挤”进了50多座城市,彼此之间的差距多则数十亿元,少则只有几亿元。

即使是百强之外,与守门员之间的距离也相差不大。这意味着,百强城市的洗牌仍在持续,没有谁会永久稳固。

02

哪些省域,百强城市最多?

除开四大直辖市,百强城市分布于27个省份,只有海南、青海、宁夏、西藏暂时挂零。

虽然几乎所有省份都不乏百强城市入围,但沿海地区占了绝对优势,大量中西部省份,只有省会及副中心跻身其中。

以入围城市数量来看,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各有13市、11市、10市、8市跻身百强。

再加上福建以及京沪,东部7个经济大省百强城市占了半壁江山,更占了万亿俱乐部的2/3席位。

江苏是唯一所有地市都跻身TOOP100之列的省份,也是唯一一个所有地市GDP都突破4000亿元的省份,体现了市域经济的相对均衡。

作为江苏排名垫底的城市,连云港2022年GDP达到4005亿元,这一数字放在四川、山西、吉林等省份都可排在第2位。

山东16个设区市,有11个跻身百强。

虽然没有TOP10城市,但无论是百强市还是百强县,山东都名列前茅,与其经济第三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山东的百强市,基本都是工业城市,潍坊、淄博等普通地级市的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足以与中西部省份相提并论。

广东的百强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只有茂名、湛江两市位列其中,作为省域副中心的汕头还差临门一脚。(参阅《这个超级大省,正在拼命建“飞地”》)

这一现象颇受关注。区域差距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广东行政区划之多,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百强城市的数量。

根据统计年鉴,广东共有21设区市,与四川并列全国首位。

而其他人口大省,如江苏、浙江,各自只有13个、11个地市,山东与河南各自有16个、17个设区市。

当然,虽然潮汕三市合并呼声不绝于耳,但行政区划短期不会轻易调整。想要做大百强城市矩阵,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03

中西部地区,百强城市为何这么少?

在内地31个省市中,海南、宁夏、青海、西藏4个省份,一直没有百强城市诞生。

宁夏等地挂零,不难得到理解。

西部荒漠戈壁众多,可开发土地严重不足,资源承载力受限,人口规模不大,经济体量有限,即使省会一家独大,也很难在全国城市矩阵中寻找到更强的存在感。

海南有所不同。坐拥独一无二的自贸港政策,海口、三亚两大中心城市的存在感并不弱,但为何未能晋级百强市?

除了海南GDP总量相对不高之外,行政区划相对独特也是原因所在。一个坐拥10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只设有4个地级市,却有10多个相对独立的省管县,导致省会经济、人口被摊薄。

作为省会,海口2022年GDP总量为2134亿元,常住人口不到300万人,与百强城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在这几个特殊省域之外,中西部百强城市格局如何分布?

根据统计,河南共有6市入围,湖南、江西各有5市入围,四川、湖北、安徽都是3市,陕西、云南、贵州都是2市,山西、广西、甘肃等地只有省会城市晋级,宁夏、青海、西藏挂零。

这些省域,多数都是“省会+省域副中心”的组合。

如四川的成都与绵阳、宜宾,湖北的武汉与襄阳、宜昌,陕西的西安与榆林,云南的昆明与曲靖,贵州的贵阳与遵义。(参阅《拒绝“一城独大”!强省会,要终结了?》)

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数据一览

可以说,凡是存在强省会或强城市群的区域,必然存在区域经济格局不均衡的尴尬。

一个好消息是,这两年,区域政策发生转移,强省会扩张受到限制,而以省域副中心为代表的多中心城市广受推崇。

没了强省会战略的制约,一众区位、产业优势兼具的三四线地市,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若能抓住这一机遇,未来中西部省份,或将有更多的百强城市诞生。

04

哪些城市经济位次提升最猛?

在一众城市,经济排名进步最大的当属包头、曲靖和鄂尔多斯,分别上升11位、9位和8位。

这三个不是第一次晋级。2020年至今,包头经济位次合计上升21位,曲靖上升14位,鄂尔多斯上升19位,堪称疫情期间进步最大的城市。

这三座城市虽然分居南北,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能源大市。

过去几年,由于地缘冲突、经贸争端、全球通胀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迎来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从煤炭、石油、钢铁到稀土、单晶硅、锂矿等,无不如此,从而带动能源城市经济一路狂飙。

包头是名副其实的“稀土之都”,GDP总量在内蒙古排名第二,高于省会。

套用“世界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的说法,在稀土领域同样可以说“世界稀土储量,中国第一,包头第二”。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材料之母,关乎半导体、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核心领域的竞争,也是我国少有的能对发达国家形成“卡脖子”的重要战略资源。

坐拥全国8成、全球1/3以上的稀土储备,加上钢铁、光伏等产业的周期红利,包头能够连续晋级,并不令人意外。

与包头同处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是内蒙古经济第一大市,人均GDP更是超过京沪,位居全国之首。

这背后,正是得益于“黑金经济”的贡献。作“中国产煤第一大市,2022年原煤产量高达7.22亿吨,占全国的1/6左右。

一个城市的产量,就已超过新疆、贵州、安徽等省份的总和。

与鄂尔多斯相似的还是陕西榆林,作为第二大“煤都“,过去几年,榆林GDP位次连升15位,成为大西北地区仅次于西安的第二城。

曲靖,为云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煤炭、工业硅矿、锂矿磷矿储量丰富,成为这一轮能源大变局的受益者之一。

煤炭是底牌,但光伏、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产业的突飞猛进,成了曲靖经济跃升的关键。

目前,曲靖全市已形成了以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阳光能源、信义玻璃为代表的绿色硅光伏产业;以宁德时代、远景能源、亿纬锂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了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

借着这一最强风口,曲靖提出到2025年GDP力争达到6000亿元,成为省会昆明之外的第二增长极。

05

城市洗牌,仍在进行时。

与过去几年相比,2023年最大的不同,是没了新冠疫情等偶然因素的扰动,城市竞争将会回到基本面。

疫情对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广东罕见出现人口负增长就是这一因素所致。

同理,后疫情时代的人口大流动对经济强势复苏的预期,也是可预见的。

最近,“广东连续2个月霸榜人口流入地TOP1”的消息登上热搜,背后正是全力拼经济的氛围下,孔雀东南飞这一趋势的延续。

第二大不同是,能源狂欢很难长期持续,“黑金红利”必然会受到行业周期回落的冲击。

对于中西部众多能源大省大市来说,短期的高增长恐怕难以为续,一旦能源格局逆转,从高增长到低增长乃至负增长,并非危言耸听。

这些地方,未来能否继续实现城市能级的大幅跃升,取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力度。

第三个不同是,高新产业加速洗牌,城市竞争比以往更为激烈。

2023年开年之初的汽车降价大战,让人看到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冲击,也看到了“新势力”从蓝海到红海之后的赤膊相争。

每一次技术变迁,都会带动产业洗牌。传统汽车工业大市能否守住底盘,新兴的新能源制造城市能否笑到最后,在未来几年都会见出真章。

面向未来,产业升级,不是可选题,而是所有城市的必答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