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似乎是全世界最不适宜居住的城市。
10美元一杯的咖啡,100美元一顿的晚餐,10万美元一平米的地价……回到家中身穿和服的夫人坐在玄关,茶室传来水壶咻咻沸腾之声……但那些价格对我们而言只是数字而已,这种光景如今只存在于日本老电影和国外日本文化迷的脑海中。而那些数字,也同这种光景一样远离我们的日常。
我们的生活极为普通。
木造出租屋和小公寓里塞满各种物品,有时地毯上放着被炉,有时榻榻米又搭配了西式家具,营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这里房间确实狭小。许多房子小到在欧美人眼中或许只能算是贫民窟。不过,这些房子里摆放的东西,有时却很奢侈。
这是一位女大学生的公寓。约10平米的单间,洗手间浴室公用,房租只需要900人民币一个月,里面贴满了话剧团的海报,摆放着录音磁带和杂志收藏。
美在乱序中
在欧美,人越有钱就越要远离他人,修建宽敞的住宅,过上宽松的生活。但我们不干,一定要住在市中心的狭小房间里。我们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眼中无疑滑稽可笑,但实际上,我们却过得格外舒心。东京是个治安良好的都市,女孩子可以把外套披在睡衣上,深夜走到便利店去买东西;醉汉口袋里揣着钱包睡在路旁,也无须担心人身安全。既然如此,不如与自己钟爱的书店、时装店、餐厅和酒馆做邻居,找个小小的房间,并把周围当成自己家的延展空间。
在这个都市里,有许多持相同想法的人,一脸无所谓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这位女作家住在老旧木制公寓的一楼。因为主要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身边有许多CD和资料,又因为打从心底里讨厌整理、讨厌打扫、讨厌做饭,导致这个本来对独居之人来说绰绰有余的房间陷入了无从解救的状态。她养了两只猫,兼作床铺的沙发已经被猫抓得支离破碎。
表现传统“和风”之美的写真集、将非凡现代建筑尽收其中的大开本作品集、风格一目了然的室内装饰杂志……书店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让人目不暇接的“日本空间”印刷品。可是从中感觉不到丝毫的生活气息,因为里面记录的并非人们生活的场所,而是建筑师和摄影师的作品,进一步说,没人会住得像那些照片一样。
你我之中,又有几个是住在那些豪华写真集和厚重杂志刊登的室内环境中呢?我倒是认识很多挤在小房间里,在各种物品环绕下惬意生活的人。再说“风格(style)”这个词,只有随处可见、数量众多的才能称为“风格”,要是身边完全看不到,则无法称之为“风格”。
这里是一位不算主流,但拥有一群狂热粉丝的小众漫画家的工作室兼住所。屋主既是漫画家,也是日韩各种奇特歌谣曲的收藏家,室内堆满了漫画资料和唱片、磁带,丝毫没有落脚之处。不像人气漫画家,屋主没有聘请助手分工合作,而是独自窝在这个房间里,凭着一腔热情不断创作。因为平时都是从资料山中随便抽取想要的东西,所以房间各处都是倒塌的书堆。
玄关。鞋柜上的收纳柜中几乎都是韩国歌谣曲的磁带。
我们不要再用媒体流传的美丽日本空间的印象,去欺骗一无所知的外国人了。人们可以对空间之狭小抱以同情,也可以对物品之杂乱发出哂笑,但这些就是现实。并且,这种现实并不会令我们不适。被炉上放着橘子和遥控器,坐垫旁边堆着书山,垃圾桶正好位于不用起身就能把纸巾揉成一团扔进去的位置……这种“座舱式”的生活空间,才是我们挚爱的惬意之所。
二十世纪思想家大杉荣曾指出:日本美学的本质是“美在乱序中”。无论乍一看多么杂乱,里面其实都贯彻着环境中人自己坚定不变的秩序。这种被“有机混沌”掌控的空间不仅不肮脏,而且还会让人感到谜一样的魅力。但凡踏入这种被惬意混沌支配的空间,我们都会想推倒一座书山,细细察看书名;会想拂去架上怪模样小摆件的尘埃,凝神观赏;会不顾客人身份,屈从好奇心的诱惑。
屋主曾经忙于平面设计工作,后来因为想画画而停职,租下了这间一居室小公寓,每日埋头创作。虽然没有浴室,但这一带有许多朋友,又有经常光顾的居酒屋,屋主觉得没什么不满意的。由于职业是设计师,家中有许多藏书,房间里却无处收纳。尽管已经在墙壁上甚至厕所中安上了书架,藏书依旧处在饱和状态,甚至部分房屋结构还有因书的重压而倾斜的危险。
厕所图书馆,有这么多书,长时间蹲坑一定也不会无聊。
房屋入口附近,完成底稿的画纸正挂在墙上晾干。
这是一座陈旧的和式独栋小楼,一对三十多岁的双职工夫妻住在这里。丈夫在专利局工作,爱好特别广泛。音响、乐器、电脑、烟斗,各种收藏挤满了房间每个角落,着实是无处落脚的状态。连餐桌上都堆满东西,为此,家中菜单仅限盖饭,而因为没有可供落座的空间。
一楼房间完全成了丈夫的游乐场。音频制作器材、吉他、钢琴再到自己做的小提琴。总之这里堆满了各种乐器,再加上包含电脑和烟斗在内的广泛爱好,房间早已陷入没办法收拾的状态。玩腻的东西会渐渐堆到最深的角落里,这从已经触不可及的麦金塔电脑的位置就能看出来。*Macintosh,苹果公司早期产品,Mac 前身。
随时可以搬走的家
做这件事的契机,我已经不记得了。总之,1991年夏季的一天,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想法怎么也挥之不去。我犹豫了一天半,还是跑到相机店去买了相机,再请认识的摄影师教我摄影,然后就拍起了年轻朋友们的房间。当时完全没有出版门路,就是埋头给杂志写稿,再用赚来的稿费买胶卷,每周末都跑到别人家中叨扰。如此持续两年,终于拍到了一百多个“廉价又舒适的房间”。然后我硬是说服曾经有过合作的出版社,在1993年把这本《东京风格》出版了。
书里搜罗了一百多个建筑杂志和家装杂志中绝对看不到的又脏又乱的房间,做成沉甸甸的硬皮写真集,定价一万二千日元。如今想来,这个选题着实鲁莽,毕竟这本所谓“家装写真集”的定价,比里面刊登的部分房间的租金还贵。
这次为了制作文库版,我又把每个房间的照片重新审视了一遍,发现里面介绍的将近九成房间早已不复存在。短短几年间,几乎所有人都搬走了。有人结婚,有人偷情不成回了老家,有人去意大利求学,还有军事爱好者专门跑去了黎巴嫩的贝鲁特……也有不少人不知所踪。
居住在廉价而家具稀少的房间里,最大的好处当属随时都能离开。厌倦了工作可以换一份活计,厌倦了城市可以换一座城市,厌倦了国家可以换一个国家。“忍耐”“坚韧”“和”,这个国家被三根绳索紧紧束缚,还沉浸在那种快感中。但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具备了自然选择更轻快的生活方式的能力,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东京艺术大学有一大块地,分别为男生和女生盖了两座楼,作为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每层楼有两个单元,中间是厨房兼休息室,旁边环绕着五六个单间。单间面积约为5㎡,装有固定床架。这所大学堪称日本最难考上的大学之一,不过这座宿舍楼却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不一定会反映出入学难度。这是某单元内的厨房兼休息室。这里由四五个男生共同管理使用。沙袋是前辈留下的重要物品。可以想象这里每晚都有热烈的艺术探讨(大概)。桌子底下落了一朵花,真不愧是艺术大学。
女生单间,整个房间涂成黑色,荧光灯被换成了黑光灯,不锈钢书桌上摆着三块磨刀石,让人不寒而栗。
偶尔也能看到有艺术生特色的房间,墙壁独特的质感由石膏涂抹而成,丝毫不顾以后入住的学生的感受。
这里的屋主是一位杰出的自由摄影师。由于从事电视纪录片摄制工作,他每年有大半时间在海外生活。每次都要独自扛着摄影器材深入非洲和亚洲腹地,在当地临时招聘团队成员。鉴于这种工作情况,东京的大本营要尽量廉价,只需一个睡觉的地方,因此选择了紧邻电车线路的旧公寓斗室。屋子从不上锁,总有一两个朋友过来借宿或看家。隔壁住着摇滚音乐家,纵使晚上大音量播放音乐,对方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充满怀旧氛围的天花板海报。由于越贴越厚,偶尔还有工字钉掉落下来。
这个房间曾经同时有三个男人入住,为保证无论什么时候,多少个朋友来借宿都能应对,旁边还备着随时一铺就能用的垫子。房间里有大量唱片。其中还有早期日本朋克等罕见的专辑。
屋主是一位勤劳的青年,虽然立志成为音乐家,但目前尚不出名,因此除雨天以外,他都会在建筑工地干活维持生计。他住在离车站步行需要将近二十分钟的木造公寓里,家具全都是散步途中捡回来的。拉窗槽上挂的牛仔裤和短袖T恤都是打工穿的工作服。
坐则半席,卧则一席
我曾经到上野国立博物馆,专门欣赏名为《夕颜棚纳凉图》的屏风。作者久隅守景出生于江户时代前期,生卒年不详,也只有极少作品被鉴定为真迹。这么一个无名画家的作品,对我来说却是一幅人生就该如此的理想光景。我在工作和游乐中,见识过多种多样的室内装潢,但每次被人问及终极的居住空间,我都会想起这幅画作。
《夕颜棚纳凉图》久隅守景作,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得到财富、名誉和一切想要的东西后,最终渴望的生活竟在深山里的方寸之地。即使在如今的拜金社会中,没人真的体验过隐居生活,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心情,可能也依旧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我们在旅行时,会刻意选择偏僻山村的小旅馆;也会在深巷小摊感到怡然自得,竟舍不得离开。我有一个乐观的直觉:只要心中怀有蜗居一地的安宁感,这个国家就不会轻易失去“日本的特色”。
许多媒体都探讨过日本的居所,但那些探讨对我们这些住房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现实感,只是一种成见,一种名为“和风”的商品而已。
那些负担不起几十万日元房租的人,如何让每天的生活舒适快活?在混杂着科技、茶室和石庭的“日本印象”泛滥成灾之时,我想投下这样的真实信息。
这间房子位于东京首屈一指的超高级住宅区广尾,没有浴室、厕所公用,只有五平方米。与周围那些月租普遍超过百万日元的超高级公寓一比较,这里仅需3万日元(约1500人民币)就能住一个月,实在不可思议。虽说没有浴室,但旁边就是澡堂,对住在这里的年轻设计师来说,与其为了支付高额房租拼命工作,还不如这样过得更快活。做些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和首饰赚钱,有空就去学习日本舞蹈和长歌,这样的她爽快地笑着说:“以前我搬过不少次家,没有一个带厕所。”
夹在床和电视中间的化妆区域。脚下放着传真机,工作也十分方便。由于电视机用的是室内天线,无法清楚收看最喜欢的连续剧《水户黄门》,这是生活中的一点遗憾。
佛教有句话叫“坐则半席,卧则一席”。说到底,无论修建多么恢宏的宅邸,一个人睡觉时也只需要2㎡左右的空间,再怎么敞开肚皮,也吃不下十人份的饭菜。房子虽然越大越好,但为了昂贵的租金和银行贷款而拼命工作,倒不如被自己喜欢的东西包围过着悠闲的生活。心怀这种想法的人,只是没有出现在杂志和电视里,实际上却到处可见,也都过着舒适的普通生活,支撑着这座都市。从这个角度来看,东京这个时常被形容为神秘黑盒子的地方,也就跟普通城市相差无几了。
若有读者能通过本书,多少感知到这点,我会特别高兴。(来源:腾讯新闻)
撰文|都筑响一 摄影|都筑响一 编辑|白石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出品人|杨瑞春 主编|赵涵漠 责编|李佳 运营|刘欢 吕晨
本文内容节选自新星出版社《东京风格》,有删改。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