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凌晨1时56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被成功送上太空。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为天舟四号“成功发货”起到了重要作用。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年来,成都“含航量”爆表,航天“成都造”已成为成都新名片。记者联系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宇航项目办主任蒋琳和设计师李丹,一起聊聊航天“成都造”的故事。

高端航天尽显人情味儿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工程由关键技术阶段转入组装建造阶段后发射的第一艘货运飞船,这次发射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其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正式拉开了帷幕。

据蒋琳介绍,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承担着为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和空间科学实验提供物资保障的任务。这次天舟四号装载了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空间应用系统等各系统共计两百余套货物,总重量约6吨,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负责的货运保障分系统,就是保障以上物资安全快递到空间站。

在描述七部在天舟四号担任的角色时,蒋琳用了“以人为本”四个字来概括。

“可以把我们的工作看成是‘快递打包员’,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经过包装才能够送上太空,宇航员在收到快递后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些包装,我们的工作与航天员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产品制作的时候要考虑宇航员拿到货物后怎么去用,用得更方便快捷。”蒋琳表示。

与天舟三号相比,天舟四号的货包标签进行了颜色分类,将食物、实验用品等不同品类的货物用不同颜色的标签进行分类。虽然只是个小设计,但却大大提升了宇航员的择物效率,而这一巧思正来源于设计师的日常观察。“时取快递,都是在一群乱糟糟的包装盒里面找自己的包裹。宇航员在微重力的环境里行动受限,找、拆快递都很费劲。如果能够根据颜色一眼看到自己的东西,就会省时又省力。”李丹表示。

“我们其实就是给航天员在轨打造一个温馨之家,为了更好地共情宇航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换位思考,时购买产品时收到一些包装比较好的产品,就会想这个包装能不能在轨用,能不能方便航天员在轨拆快递。”李丹说。

90后航天人越来越多

31岁的李丹已是天舟四号货运保障分系统项目组里的骨干之一,江西南昌人,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来到成都工作,加入七院七部正式进入航天系统。而据蒋琳介绍,该项目团队的均年龄在31-32岁,刚毕业一两年的学子也参与了本次研发,年龄在26、27岁。蒋琳打趣说,38岁的自己在团队里已经算是老人了。

90后航天人越来越多,航天事业趋于年轻化。李丹向记者表示:“如今年轻人能在航天系统独当一面,也是赶上了好时候。我一直觉得是在一个很好的时间进入了航天系统,载人航天项目启动多年,老一辈的研发之路一穷二白,属于技术空白状态。而今这个时代,在一代又一代的摸索、沉淀之下,建立了非常好的研究台,也有很多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在加入航天系统后,能够快速地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避免了走很多弯路。”

“航天需要用新技术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一项新技术的研发,背后是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更有冲劲,更能胜任这份工作,而这种冲劲和干劲也充分契合我们大力弘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从2016年参加工作开始,我参与了多艘货运飞船的研制任务,而每一次的经历都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李丹说。

与电视剧剧情不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七部航天设计师们,日常生活并不是满口火箭飞船和宇宙黑洞,他们的日常生活跟研究方向一样接地气,也会在私下讨论龙泉山的枇杷何时成熟,准备去哪家采摘。按照李丹的说法,自己忙起来的状态和闲下来的时光与成都这座城市高度契合。

航天“成都造”的“三个支持”

成都作为国家布局航空航天的重点城市,在卫星电子器件研制、火箭制造、地面设备及服务、空间信息应用、北斗导航应用等领域颇有建树,具备全国领先的技术和产业化能力。谈及“成都造”拥有如此地位的原因,蒋琳表示,这离不开“三个支持”。

首先,成都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航天科研实力,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均设立了航空航天相关专业及实验室。包括本次的天舟四号项目,七部也与四川大学有着深度合作,四川大学的高分子学院在研发防震缓冲泡沫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成都也有相当多的科研院所,包括中电十所、中科院成都光电所等均参与到航天项目中来。

其次,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对人才具备天然吸引力,这些年来成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落户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成都。有越来越多像李丹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在闲适与激情并存的城市里感受衡的魅力。

航天“成都造”同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年来,成都出台了一大批利好航天的相关政策。2020年年底,成都发布了《成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到2030年成都要实现相关产业营收规模3000亿元。《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成都将重点培育工业无人机、卫星互联网和数字文创等抢占战略制高点的优势赛道。成都航空航天相关产业在持续释放的利好政策指引下不断完善,相关研发工作亦在不断提质提速。

对于成都航天产业未来的发展,蒋琳表示,“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整个四川都拥有很好的航天产业基础,未来成都或许会在新的商业航天领域大有作为。现在成都进入到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不在少数,后期在政策的牵引之下、在基础技术的保障之下,势必会焕发全新的生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