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才融合发展,围绕新材料、交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三大主导产业,建设悦来湖科技人才聚集区,整合大学科技园、光谷未来城、软件园、互联网产业园、金融港等5大功能区块,集聚国家稀土催化研究院、山东大学天元数字产业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营研究院、山东海科创新研究院、富海东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石化新材料研究院5个重点研发平台,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人才+产业”同向发力,构建产才融合的“四梁八柱”。一是科技平台“赋能”效应更加凸显。坚持“人才+产业+平台+服务”融合发展,以光谷未来城、稀土催化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以科技合作带动创新创业,形成了“科教园区+服务平台+研发机构”完整创新创业体系。目前,已聚集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43家,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北航研究院等创新平台5家,科技创新项目201个,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2件,授权26件。二是柔性引才“窗口”效应充分释放。加快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飞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成立东开数科(山东)产业园有限公司,在北京、济南、上海建成3处“人才飞地”,吸引入驻企业30余家,实现产值3亿元;集聚科技创新人才130余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6人、本科学历100余人。2021年,开发区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收81.6亿元,同比增长34.5%。三是人才集聚的“雁阵效应”持续增强。成立山东大学天元数字产业研究院,中数据处理服务器已投入使用,签约引进知名高等院校教授,组成科研专家团队。目前,区内已集聚高层次人才577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研究生104人。
“平台+项目”同频共振,抓实产才融合的“关键环节”。一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协同体系。引进东营交通发展集团等知名企业8家,引进奥必通研发中心、胜软科技国家石油行业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代表的行业技术中心12家;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OVU创客星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公共创新创业服务平台8家,聚集金融机构50家。二是构建跨境贸易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实施“跨贸产业创新服务示范园”扩建提升计划,把重点跨贸发展项目作为集聚人才、培育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平台,引进北京创客加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运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贸产业创新服务示范园”项目,筛选、引入外贸创业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外贸中小企业近50家,实现外贸额7.5亿元,引进跨贸新型创业人才60余人。三是构建校城融合对接平台。依托现有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组织石油大学专家教授与企业开展“1对1”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交流发布活动,成立校企合作俱乐部,启动“双招双引”工作站,促成50多家企业与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合作,促成中天水土、万达微电子与中国石油大学产学研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推进意向合作项目20个,签约落地项目10个,吸纳博士35人,硕士145人。
“政策+服务”同步优化,打通产才融合的“最后一里”。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出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政策》《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先后发放“科技创新券”1400万元,撬动科研投入2亿元,惠及企业、科研平台170余家。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营软件园,量身制定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先后出台《关于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开发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支持企业科技进步、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政策文件。二是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结合企业需求,开展风险培训、人才招引服务,为企业提供用工法律风险防控、融资贷款等方面惠企培训活动90余场次;组织42家骨干企业赴石油大学参加推介会、招聘会,现场对接研究生350余人;累计为科技孵化企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三是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建设。高水平建设“数科智选餐厅”,精心打造“数科咖啡”品牌,咖啡吧分会客休息区及商务洽谈区,满足园区企业商务洽谈、产品展示、项目路演等需求,对原有健身房、党团活动室的设施进行维修保养和更新,为园区年轻职工搭建学习社交平台。(李希平 张国亮 黄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