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来自太平洋的海风掠过浦江东岸的滩涂,滚滚的黄浦江水东流入海,内外循环互通,这里孕育出一片科技创新集聚的热土。
“硬核科技是张江最鲜明的特质,创新策源是最核心的功能。”“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把第一动力的引擎打造得更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张江。”9月28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张江科学城建设发展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了张江科学城里的“居民”。在这片创新沃土上默默耕耘三十年,他们再次因时代赋予的科创使命而热血沸腾。
(相关资料图)
张江科学城30周年座谈会。
自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到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聚焦张江”,到如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强势崛起,张江科学城演绎了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科技自立自强盛大篇章,勾勒了未来继续描摹盛景、振翅远翔的宏伟蓝图。
自立自强,创新策源
历时11年预研优化,5年技术攻关建造,耗资12亿元人民币,坐落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上海光源)已稳定运行了13年。
上海光源。
上海光源开放运行13年以来,开放共享率居全国首位,国内外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和蛋白质研究设施创造了众多科学新发现和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并创下脉冲峰值功率的世界纪录。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实现“水窗”波段全覆盖,标志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张江已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将成为光子领域国际科研的关键链接枢纽。
第一所整建制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加速集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持续增加,成为人才、产业、生态的源头活水。
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一批顶尖科研机构扎根张江,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加快集聚。上海药物所、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等带动产业链加速发展。
C919飞上蓝天,ARJ21飞机实现商业运营,“墨子号”量子卫星、“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据介绍,2021年,张江科学城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35000件,PCT专利申请超过1500件。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和RNA聚合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制度破冰,跳出藩篱
变革,对张江从来都不是新鲜事。制度创新是一次艰难的前行,几乎每一个大胆的设想都有可能触及机制和体制的“天花板”。三十年来,张江科学城一直是创新改革的先锋。
1999年,统筹实施“聚焦张江”战略;2011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2016年,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随着张江的快速发展,到2016年,张江已经形成国家、市、区三个层面的多个管理机构和单位。
国家层面有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上海市层面有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小组、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为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作用,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科创中心推进机制和张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整,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把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四个机构合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整合多个管理机构职能,厘清职责分工,建立一套协同高效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四合一’管理体制改革开全国之先河,依靠上海高度成熟的法治体系,张江从法制层面奠定了持续创新基础。”业内人士表示。
颁发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率先探索形成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率先试点外籍人才口岸签证、外国毕业生就业等政策……张江科学城从政策层面打造制度创新优势,为其飞速发展注入了非凡的活力。
打造改革创新发展新标杆,张江科学城还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试点。推动国家药品审评长三角分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落地张江科学城,新药、器械审评沟通做到零距离;建设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明专利审查时间从3年缩短到3个月;建设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物品通关时间从2-3个工作日缩短到6-10小时;推动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境联合监管试点;承接市、区两级下放的121项审批事权,推动实现“张江事、张江办结”。
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默默耕耘,雄关漫道,破浪前行。张江科学城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将科技创新贯彻到底。
(张江科学城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