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明年就一地鸡毛了。”
“不,今年就是了。”
(资料图片)
原以为新能源是2023年为数不多确定的风口,应该一片火热才对,但陆续听到市场上传来新能源投资人和FA的悲观态度,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
观点并非空穴风。
自2023年开年以来,二级市场碳酸锂的价格已经连跌近50天,堪称跌到“锂”谱,3个月锂价跌去60%;新能源车也遭遇多重夹击,先是国家补贴退出,接着特斯拉大幅降价,掀起价格战,再加上燃油车“自杀式”降价,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明显动力不足;资金又不断从新能源涌入人工智能,AI赛道独领风骚……
种种迹象传导至一级市场,新能源投资人无奈表示,“原来爱真的会消失,AI要接过新能源大旗了。”
01 艰难找项目,艰难推项目
“像锂电、光伏的机会能投的几乎都投完了。” 新能源投资人坦言。
新能源投资的火热自2022年开始,投资人大面积扫项目,行业集中度和一九效应已经显现。但到了今年,如果还只局限于新能源整车和电芯电池系统,投资大概率不会好看。
虽说今年开年,不少新能源投资人开始“报复性出差”,全国各地到处飞,但多数停留在“看上去很忙”,实际上好项目并不多,基本都是“光看不投”。
“今年出差明显感觉项目排不满,每天也就1-2场,跟去年差远了,去年一天至少3场,项目可太多了。”新能源投资人感叹道,现在市面的项目,基本都是之前看过的那些,要么技术不行,要么估值太高,眼前一亮的新项目几乎没有。
“现在就是把去年看过的项目拿出来捋一捋。”新能源FA也深有同感,“今年的项目都是存货,毕竟经历了2022年新能源项目的集中爆发,短时间内不会再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出来。加上,投资人筛选项目的‘审美’也提高了,普通项目都看不上了”。
“艰难找项目,艰难推项目”,这是新能源投资人的普遍现状。目前,市场上只剩下两类项目值得投资人和FA推一推。
一类是细分赛道里为数不多的几家头部项目。技术路线确定,商业模式跑通,不过估值都不便宜。前述投资人表示,如果公司和行业真的发展好,即便是高估值也可以被消化,关键是一票难求。
“跟创始人没点私交,份额压根抢不到”。
另一类是技术尚处早期,有潜在发展空间的项目,也有同样问题。一位新能源投资人复盘项目不过会的经验,“新技术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更何况下游客户认知还没树立,价格上不去,IC普遍认为风险大,不想赌。”
而且,“现在就连早期项目估值都在天上。”
02 AI要接过大旗了
新能源投资的窘境,是产业周期和投资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照产业周期,新能源的估值下滑正对应了产能“去泡沫”阶段。
“目前供给严重过剩。供给端大干快上,产能陆续起量;需求端车卖不动,传导上来需求不行。估值回调很正常。”新能源投资人表示,新能源本质是制造业,会受到由波峰到波谷的周期影响,前两年是波峰,这两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估值也下滑进入波谷期。
产业波谷只是短期供求失衡导致的。对于长期看好新能源的投资人,这也是进场的好时机。前述投资人表示,“以碳酸锂价格下降很快,以前好公司,几十家机构围着,估值很贵不好谈,现在市场调整,我们可以用相对合理的价格投到心目中的好公司。”
其次,风口轮动、主题更迭,也是投资行业的常态。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火爆追捧之后,新能源的热度几乎被透支殆尽,再加上ChatGPT等生成式AI在2022年横空出世,互联网大佬、明星投资人纷纷下场AI创业,市场上的热钱也蠢蠢欲动——一个听上去更诱人的故事已经出现。
“AI势必要接过新能源的大旗了。” 新能源投资人坦言,自己在机构里已经没那么吃香了。
“回想去年,几乎脚不落地,很少呆在办公室。”但今年风水轮流转,看着AI组的投资人忙得焦头烂额,跟项目方“推杯换盏”,而自己只能眼巴巴坐办公室梳理过往的老项目。
不少原本看新能源的投资人都跑去看AI了。“因为人手不够用,很多新入职的投资经理都被转到AI组了,每人还配了2个实习生,新能源一整组才2个。”另一位新能源投资人酸道。
更深层次的驱动力——LP也想把钱投给AI。某国资LP告诉投中网,“我们退了一些新能源基金的份额,准备找找元宇宙、AI的基金,最好顺带给我们园区落地几个企业。”
这一点FA也深有体会,“现在新能源投资人都假装很有钱,项目都推到IC了,结果告诉我LP的钱没到账,转投AI了。”
所有这一切,让新能源的拥趸们很受伤。前些日子,甚至有新能源投资人和基金经理组了个500人“新能源忏悔群”,集体哭泣,直言“非常后悔”。
03 集体往上游卷新材料
留守新能源的投资人,还在看些什么?
低垂果实已被摘完,“往上游卷新材料”已是普遍现象。有几类是目前投资人的关注重点:
碳化硅被新能源投资人视为今年“相对确定性的beta”。碳化硅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被认为是我国芯片行业“卡脖子”难题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可以应用于整个新能源行业,包括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里面的电源、逆变器等。
“碳化硅第一股”天岳先进2022年成功在科创板IPO,现市值超344亿元,招股书显示其共有股东41名,其中不乏华为哈勃投资、深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据业内人士透露,天岳先进上市前融资竞争激烈,不少知名VC/PE都在排队抢份额。
中国第一家从事碳化硅外延晶片研究的创业公司天域半导体,也于今年2月完成了高达12亿元的融资,身后投资人阵容豪华,包括华为哈勃、比亚迪等赫赫有名的产业资本,以及不少国资基金。
其次,硅碳负极材料也成了不少新能源投资人关注的细分。硅碳负极拥有着比石墨类负极更高的能量密度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新型锂电负极材料,因此也出现了热门项目被“排队送钱”的盛况。
另外,就连离商业落地还有一定距离的CCUS概念,也成为了不少新能源投资人今年重点看的方向。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单讲就是把二氧化碳变成各种各样的绿色化学品。国外已经有多个创业公司,可以生产出由二氧化碳制成的汽车零部件、运动鞋、洗衣粉、太阳镜,甚至是伏特加。
但CCUS概念在国内尚处早期,有投资人将当下的CCUS比作二十年前的光伏产业,产业链条复杂,现阶段想要跑通整个商业模式并非易事。CCUS整个产业链条涵盖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捕集-运输-利用-封存,技术环节众多。而且,这种复杂性也导致CCUS的成本高企,从前期技术研发,到后期项目落地,各类设备改造、占地成本和配套支撑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因此,进场CCUS项目的门票,也是动辄上亿级别。所以,过去两三年,一级市场投资人对CCUS以观望和学习为主,很少有人真正出手。
不过,最近有新能源投资人跟投中网透露,CCUS概念的低碳新材已经有几家跑出来了,“最近在看百奥恒、地聚合物。”
除了上游新材料,氢能、储能这些新源细分赛道也热度不减,但门槛普遍较高,留给一级市场财投的机会并不多。
原因也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项目方普遍想拿产业资本的钱,财投很难进去;另一方面,储能项目价格都不便宜,单笔投资额都很大,“子弹不多”的中小基金投不起。
有投资人透露,“新型储能现在也贵得离谱,几百万的收入,估值要叫到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