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新华网《双碳视界》上线新一期节目。该期节目由中国氢能联盟发起,聚焦“氢创未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小奇,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刘玮,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参与录制。共同解读氢能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在对话中,于民以亿华通的发展为例,分享了氢能产业化之路和企业技术商业化之路的情况。“氢能是一个应用广泛的能源,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于民表示,作为产业的从业者,有信心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制定的目标。


(资料图)

以下为于民在对话中阐述的主要观点,经编辑:

一、亿华通的技术商业化之路

北京亿华通是一家专门从事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十几年来,亿华通实现了从实验室到流水线的产业化转型之路,这个过程经历了很多艰难,但最终成功也比较显著。

首先,我分享一下亿华通的成果。在产品功率上,亿华通实现了从30千瓦到120千瓦的产品覆盖,240千瓦的产品今年下半年也会量产,这意味着亿华通对公路用车的功率类型实现了全覆盖;在产品性能上,亿华通也从原来需要给燃料电池大巴专门建暖房来做UNDP示范,突破到能直接零下35度低温启动;此外,其它一系列指标,亿华通在这几年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亿华通采用“剥洋葱式”的技术发展路线,从电池系统到电堆、到双极板、到膜电极,逐步攻关技术难题,实现燃料电池国产化、自主化之路。

以燃料电池中的空气压缩机为例,2015年以前国内没有现成产品,只能从国外引进,用起来很不方便,且成本高、服务效率差。因此,亿华通有意识地与国内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了空气压缩机的国产化,完全能够满足亿华通的商业化需求,还把成本降到了之前的1/10。

与空气压缩机类似的情况在国内燃料电池领域有很多,包括氢气循环泵、水泵等,在核心零部件上,如质子交换膜,亿华通与东岳氢能也进行了战略合作,推出了国内首批国产质子交换膜的燃料电池冷链车。这些年,国内的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自主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个过程,亿华通付出了很多,但对我们来说也是值得的。

目前,亿华通在全国有2300多辆燃料电池车,2021年市场占有率为31%,这些车辆累计运营里程突破了1亿公里,无论是对整个产业的更新迭代,还是对亿华通产品的快速提升都有帮助。

二、燃料电池发展未来可期

氢能是一个应用广泛的能源,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

行业内对燃料电池的场景应用提到了海陆空天,实际上,燃料电池是一个发电装置,凡是需要能源驱动的地方,燃料电池都能用上。

目前,国内对燃料电池的突破主要放在了交通领域,但热电联供包括固定式发电等方面也在同步推进。

以交通领域为例,国家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提到2025年前累计推广应用1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2030—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截止到目前,国内已突破了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并且在国家五部委的支持下,燃料电池汽车也开始了示范阶段,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河北等5个城市群都已经在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推动工作,在未来4年里,这些城市群的目标是达到6万辆以上。

结合亿华通这么多年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投入布局,以及技术攻关的成果来看,我作为产业的从业者来说,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的目标的实现是有信心的。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用氢能产业助力“双碳”,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氢能联盟发起、国华投资与创业黑马联合承办的2022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于7月启动,目前已进入决赛阶段。10月27日,氢能创新发展青岛论坛暨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将在青岛举办,多位政府领导、产业专家学者、投资人、创业者等出席活动,共同探讨氢能产业未来,见证中国氢能创新生态力量。

欢迎扫码关注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