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10月1日,从河南农业大学传来喜讯,该校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教授带领的“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经过潜心研究,在200多种化合物中反复试验,近日研制出防治小麦根部病害的活性化合物——2-三唑-6-氯及2-咪唑-6-氟-3-苯甲酰芳胺类高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设计及活性

据了解,活性化合物是制成农药的原材料,该活性化合物具有用于小麦根部病害防治农药新品种的潜质。小麦跟人一样,在生长过程中,也会生各种各样的病,从根茎叶到穗上籽粒,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根部病害最为严重且难以防治,比较顽固的根部病害包括小麦全蚀病和小麦茎基腐病等,又数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最高,在今年中国科协发布的2022年重大产业技术问题中,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就被列入10个重大产业技术问题之一。

活性化合物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A:空白对照,B、C:药剂对照,D:新活性化合物

据介绍,不同于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小麦根部扎根泥土,即使发生病害前期也极难察觉,等到中后期及小麦快成熟时,才表现出植株发黄、瘪粒、枯死等症状,想挽救也为时已晚。目前市面上缺少全面防治包括小麦全蚀病在内的小麦根部病害的药剂。该团队在研制具有全新结构的2-三唑-6-氯及2-咪唑-6-氟-3-苯甲酰芳胺类高活性化合物时,已经充分把药品有效性、广谱性和使用成本低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