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近日,多个城市年内最后一批次土拍落下帷幕。从最终结果来看,民企参与度有所提升。

12月20日,青岛年内第四批土拍完成,累计推出40宗涉宅用地,最终流拍1宗,成交39宗,累计揽金约135亿元。拿地企业结构方面,地方国资为市场主力,但本土民企表现同样积极,不少地块由本土民企与地方国资成立的合资企业拿地,在业内人士看来,地方国资通过与民企的紧密合作,可以同时借助地方国资的资金优势和民企的操盘开发能力,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南京第五批集中供地的15宗地块也完成出让,最终底价成交14宗,1宗流拍,成交总价49.03亿元。本次延续了前四批次的出让规则,所有地块均未设置商品房毛坯销售均价。今年以来,南京共成交104幅宅地,总成交金额1307.9亿元。至此,2022年南京集中供地全部落幕。

厦门第四批次土拍也在今日完成,累计推出4宗涉宅用地,最终成交4宗,其中1宗岛内地块地价触顶摇号成交、另一宗岛内地块溢价成交,累计揽金80.4亿元。在此次土拍中,央企、国企仍然是主力。不过,另一宗岛内地块——五缘湾钟宅地块同样吸引了不少房企参与。

此前,天津第四批集中供地的24宗地块全部成交,其中22宗地块底价,2宗溢价,总成交金额99.8亿元。拿地企业与之前批次相比民营企业参与度提升,除4宗商服用地之外,拿地企业多有民营企业参与身影。

今年,部分房企放缓了拿地节奏。克而瑞数据显示,11月TOP50房企有接近9成没有拿地,而2022年前11个月来看,投资“暂停”的房企依然超过30家;单月销售50强房企拿地金额不足200亿元,同环比分别下降53%和68%,创下近三年新低,对比2021年以来投资金额高点时下降了97%。不过,有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房企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后续投资预期将有待恢复。

11月以来,监管部门出台多项举措稳定房地产市场,“金融16条”、“第二支箭”、“第三支箭”先后落地,对修复市场信心起到积极作用。截至目前,根据中指监测,银行与房企签约授信额度已经超过4万亿元,多家企业也已发布股权融资计划等,企业资金面有望进一步改善,一定程度有利于修复购房者置业情绪。不过,短期来看影响居民购房的收入预期、房价预期等因素尚未出现明显修复,购房者置业观望情绪仍较重,市场企稳仍需要时间。此外,目前授信资金、发债和股权融资等更多处于初期阶段,资金真正落位仍需要时间,短期企业资金压力仍在。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表示,近期多家房企掀起配股融资潮。自11月以来,已有近25家上市房企发布配股或定增融资公告。资金用途主要是相关房地产项目开发、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上市房企再融资,资金用途多数是“保交楼、保民生”房地产项目开发,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个别用于资产重组及收并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