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对于一线城市个险渠道的保险代理人而言,2023年的“开门红”无疑成了泡影。


【资料图】

“从12月上旬开始,团队里面陆陆续续有伙伴病倒了,每天的晨会没有办法举行,即使约好的客户见面、即将签署的保单也都得延后,办公室空空荡荡的,90%的代理人要么居家,要么已经生病了,我也症状比较严重,一周内的拜访、早会等工作事项全都取消了。”12月21日,上海一家外资寿险公司营销团队总监谢明(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让谢明忧心忡忡的是,尽管受客观原因工作受阻,她自身所受的影响还可以承受,但是她所带领的团队伙伴极有可能撑不过去,等到疫情过去因为业绩不达标、开不了单而无奈选择离开。

“根据专家团队的预测,上海本轮的疫情峰值要到下周才出现,这也意味着2023年之前已经开展不了工作,元旦之后何时能慢慢恢复。”谢明无奈地表示。

记者了解到,谢明所透露的并非自己个险团队面临的困难,而是当前整个代理人渠道再次遭受自新冠疫情出现以来的最严峻挑战,甚至这个冬天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寒冷”。

个代职场空荡荡

《华夏时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当前奥密克戎病毒的广泛传播给个险代理人渠道打了个“措手不及”。

“说实话,我们并没有预料到病毒的传染性这么厉害,出现发烧等症状的机率这么高,因此渠道在应对措施上也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当务之急还是帮助渠道和团队成员能够顺利度过高峰期,在药物储备和就医等方面互相提供帮助。下一步的工作要等到高峰过去之后再做详细规划,好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代理人渠道业务员的留存率稳定了下来,团队成员无论从全年的绩效还是促单成功率上都大大提升,短期的疫情冲击不会像以前那么大,但是对于年末的渠道保费增长等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也在考虑详细的应对预案。”12月22日,一家大型寿险机构上海分公司主管个险渠道的副总经理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疫情的持续发酵,上海各大办公楼的职场到岗率急剧下降,以保险公司职场为例,在工作日内,仍能坚持到岗的人员寥寥无几,好一些的情况到刚在30%左右,最坏的则是“全军覆没”。

“我们部门这两天没有人到岗,即使没有被感染的同事也实行轮岗制。估计要从下周开始,已经感染了的抗原自测阴性的也需再观察几天才能复岗。”12月23日,上海另外一家合资寿险公司部门负责人胡燕(化名)给《华夏时报》发来了他们职场空旷的现场图。

多位受访的上海寿险业内个险资深人士表示,虽然自从新冠疫情发生三年以来,随着非接触式签约全流程的普及,个险渠道促单并不需要全部面对面完成,但这一环节仍然极其重要。

“很多条款的讲解、客户投保需求的激发,尤其是首次会面不是电话、视频能够解决的。现在的情况和之前还不同,之前在封控期间,和客户的交流还能通过线上,开晨会晚会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能视频、电话进行,现在是领导也病倒了,客户也阳了没空搭理代理人,同事之间的问候除了关心身体状况之外,工作就先搁置着,所以等疫情过去之后行业的发展、业务的推进如何演变都很难说。”谢明受访时坦言。

需求下降如何度过寒冬?

无论是保险代理人渠道还是全行业,都在共克时艰。而今年的冬天,对于个险来说,无疑是特别的冷。

“保险产品有其特殊性,它既是一个当下的消费品,也是客户对于未来的投资保障品,但是由于民众对于未来预期的悲观,使得保险消费下降,保险公司保费增长乏力。个险渠道的代理人数这三年来也出现了大幅的流失,就目前放开疫情对行业的影响而言,虽然长期来看我们还是有信心,但是短期冲击肯定不小。”12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精算博士王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作为寿险业个险和银保两大主渠道,个险所面临的冲击是直观能看到的,而银保渠道同样不容乐观。

“这一周多时间,银行的线下营业受阻,客户也大大减少了到银行的次数,今天上午到现在连一个客户都没有,银保业务受到极大冲击。”12月23日下午,上海招商银行某支行网点门口,一位寿险公司驻网点银保负责人在门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内居民对于保险的消费意愿仍处低迷,甚至在所有消费项目中排名末位。

根据央行在今年十月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问及未来三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时的结果显示,居民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为:教育(30.0%)、医疗保健 (27.2%)、大额商品(19.4%)、社交文化和娱乐(18.8%)、旅游(17.3%)、购房(17.1%)、保险(14.1%)。

“越是艰难时,越要通过愿景和使命的沟通凝聚人心。从保险公司内部角度看,险企高管这时候要尽可能与各个层面员工沟通,解答员工的困惑,用乐观的精神影响员工,给员工指出方向,给员工以信心;还有在本轮疫情冲击中,凝聚的人心的一大力量来自客户,疫情中要尽量保证员工与客户的接触频率,哪怕是通过免费的寻医送药等服务来实现。信心不是来自空洞的口号,而是来自保险员工的双脚踩在‘客户’这块大地上。员工和客户接触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市场上真实的需求,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就越有信心。”对此,王涛建议指出。

12月23日,上海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分公司负责人吴杰(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当前的疫情之下,一些高素质人才将面临着重新选择职业的可能,这些都是险企吸引优质代理人的良机,相信疫情形势好转后,保险需求必将反弹和放量,也为增员提供了空间。

“所以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关键是在这个阶段,抓住机会寻找准增员对象,持续交流,为疫情形势好转后的大量增员做好准备。”吴杰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