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提到合肥,不少人先想到的都是几个风风火火的明星大项目。看到合肥赚得盆满钵满后,各地也掀起了一波“复制合肥”的风潮。


(资料图片)

然而,今年发生在合肥创投圈的事情,却让我发现了一个正在“自我迭代”的合肥模式,那就是合肥开始将目光投向早期项目,同时这种趋势也已经开始在安徽全省开始流行。

一个明显的转变发生在今年六月前后,当时,受疫情冲击,上海很多创业公司为了削减成本,继续生存,开始思考换一个城市。一时间,这类想离开的企业和老板们,成了这些新一线城市争抢的人才。

这之中,合肥以最直接的方式给出了条件:“我们有意为来肥的重点企业量身定制政策,一事一议、为企业对接应用场景,还给予企业搬家费。”

此外,在合肥做了七八年投资的启迪南方总部科创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刘少锟也深有感触,他告诉我:“这些年陆陆续续有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早期创业者找到启迪之星,希望能够对加入到合肥主要布局的产业链当中。”

01 捕抓小独角兽们

《置身事内》中写道:想要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所有财政从来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

虽然在国有股权投资的新模式下,合肥先后完成了从京东方到兆易创新,再到蔚来汽车的大项目落地,撬动了显示屏产业、半导体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但以一笔投资换一个产业终究是有些冒险和不实际的。

要知道一个产业能够真正健康发展,除了头部企业的带动,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基础开发研究以及产业链上众多小独角兽的支持。

于是,合肥最近也开始在战略上进行转向。

对于基础的科研,合肥其实并不担心,毕竟背靠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大学等高校,已经聚集了一批优质资源。一位毕业于中科大的创业者告诉我,最近两年他周围同学留在安徽的越来越多,大家也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与其去大城市闯荡,还不如留下更有优势。

相比而言,对小独角兽企业的拉拢和投资才是一大难点。林泽(化名)透露,在早些年,安徽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是不够的,这也是在补之前的课。该人士进一步提到,几年前一提到某个企业规模不够,政府就明确表态不投了。

合肥的这种改变除了引进了一些上海的小巨头,也吸引了一批回来的创业者。刘少锟告诉我,这之中大部分是从国内其他城市或者海外回来的人,他们或在大企业做到了很高的职位,或在某方面有专长。

在心态上,安徽相对来讲也比较开放。王南跟我说,跟政府接触来看,发现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决策是非常快的,在他看来,这跟早期的深圳有些相似。比如对于很多投资或者招商进来的小企业,政府在给厂房或者办公楼,以及各种科研经费的审批上,基本一两个星期就可以定下来。

“今年1—9月,从招引的项目来源地上看,71个项目来自沪苏浙,占比超五成。”相关负责人透露,招引项目中,计划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有36个,占比近1/4。

当然,随着创业企业,小独角兽们的到来,来合肥看项目的人也在逐渐增多。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机构都能在合肥出手,目前只有硬科技领域的机构才能在合肥看得懂,投得出。

而合肥这样的转变也初见成效,今年8月,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合肥共有79家企业入选。目前全市共培育1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30家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

02 新“合肥模式”开始辐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随着合肥探索的成功,其周围的一些城市也开始了学习之路。

值得一提的,与资金雄厚的省会合肥相比,其他城市可投入投资的资金也相对有限,所以各个城市也并未像合肥一样在早期将资金投入到大项目上,相反,而是放在了早期和新兴产业上,也正是这样的重点,吸引了一批公司来到安徽落户。

而他们的这种选择也与合肥进化后的重点不谋而合。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已公布4批次,已公布的安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第一批659家,第二批4133家,第三批2874家,第四批2455家。

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受益的莫过于滁州、芜湖和马鞍山了。

比如今年8月19日,安徽公布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末,全省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资本活跃度跻身长三角城市第一方阵。

从地理位置来讲,滁州紧邻合肥,它不仅是安徽省的省辖市,还是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今是仅次于合肥和芜湖的存在。

在合肥东南是芜湖和马鞍山,靠近长江沿岸,城市建设俨然和南京连在了一起,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宁马湖城市带。

时任芜湖市长、现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在芜湖市“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研讨会上曾表示,其他地市“既要看到合肥成功的表现,更要看清背后的秘诀”。

受资本的推动,我发现,今年滁州和芜湖的投融资项目数有了明显增多,其中滁州多在锂电池、新材料、光伏和医疗健康领域布局,而芜湖则在奇瑞控股、埃泰克等明星项目上注资。

另外,作为地方经济的晴雨表,截止2021年底,合肥上市公司数量达到68家,芜湖和滁州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7家、11家。

除了这三个城市,今年阜阳市将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阜阳市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采取注入资本金、直接参股、跟进投资、组建子基金等投资方式支持产业发展。

可以看出,安徽省内浩浩荡荡“学习合肥”的声势已经初具规模。

03 “通企膨胀”正在到来

此外,从安徽近一年的投资动作来看,投小投早的比例也在上升。

比如之前设立的天使基金群,并按企业早期发展的生命周期,设立4个天使基金,即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级种子投资基金。

目前安徽省正在打造十大新兴产业,当前安徽并不缺乏产业龙头企业,相反,在一些早期项目的培养上,跟合肥一样需要补课和发力。

从龙头企业到小独角兽们,其实安徽全省从风投向产投上转变。

从表面上看,是在扶持新一批的优质中小企业,实际上,其是在打造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而这样的产业集群一旦形成,自身引力会不断加强,很难被外力打破。

另一位与安徽地方合作过的投资王南(化名)提到,相比于投资回报,安徽更关注产业的落地,产业的配套。有时有的企业投资回报并不高,但如果是产业链上急缺的,即便估值很高,也会进行投资,把它引入进来。

另外,安徽省长王清宪今年开始一直在强调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本身就涵盖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整个安徽省都将把工业互联网作为重点的产业进行发展,而这是更大的产业协同布局。

“现在安徽一个‘科大硅谷’项目在创投圈比较火,在那里优惠力度非常大,对创业者的诱惑力也比较强,而且正刚刚起势。”一位安徽创业者谈到。

值得一提的 ,从项目层面来看,背靠优质高校资源的安徽也正在掀起一股创业风,本土众多项目和人才资源,不缺中小科技创新项目,这也是其先天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市场化机构对安徽早期项目的关注度也并不够,比如我复盘了安徽2022年的投资案例,其中绝大多数还是政府参与或者独家投资,也就是说虽然今年很多机构,很多投资人去到了安徽,但出手依旧是谨慎、低频的。

如果对安徽投资的企业稍加分析,就能看出其很多投资动作并非独立的,多个投资标的均是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分布,且联系性很强。

与此同时,最近几年合肥培养了一批非常专业的投资人。“让我比较惊讶地是,不光是产业层面,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发展情况,他们也十分熟悉和了解。毫不夸张地讲,合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这个专业的投资队伍是有很大关系的。”刘少锟表示。

可以预见,在创业活力与资本驱动的双重加持下,未来几年,安徽将成为新兴产业项目的科创中心,同时也将迎来自己打造的“通企膨胀”时代。

(应受访者要求,林泽、王南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