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建议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透露,在住建部和民政部等主管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城镇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2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各地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近2万部,增设或改造提升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近3万个。

“但总体看,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仍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郑秉文在今年两会提案中指出。

一是老旧小区软硬件设施不足,适老化配套缺口较大。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我国约有54%的老年人现居房屋建成年数超过20年,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60%现居房龄超20年,居住在两层及以上楼房的老年人中,仅有约12%有电梯。社区内居家养老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社区配套设施无法适应老年人需求已成为当前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障碍。

二是资金筹集存在一定困难,成为制约适老化改造的主要约束之一。目前各地的主要做法是采取业主自筹、政府补助的方式筹集资金。适老化改造的主要成本是加装电梯,各地加装电梯普遍40—60万元/部,政府补助10—20万/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加梯成本相对较高,约80—100万元/部。高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适老化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是相关业主难以达成一致,成为制约适老化改造的另一个制约因素。加梯工程需要高楼层和低楼层居民能够协商一致。虽然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加梯不需要征得所有业主同意,但在实践中,许多具备加梯条件的居民楼出现一层楼居民强烈反对而导致的“一票否决”情形。虽然各地的普遍做法是一层楼居民不出资,其他楼层按层高和面积分担,但仍出现一些纠纷,影响加梯工程的推进。

四是适老化改造标准缺位,尚未建立统一市场。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尚未形成体系和标准,适老化改造的细则和要求散见于政府的部门规章中,尚未建构覆盖国标行标等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导致地方和地方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产品无法通用,造成资源无法整合甚至浪费的问题。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不仅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甚至还能为拉动经济做出贡献。

为扎实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郑秉文提出以下四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大筹资力度,推动适老化改造多元化筹资。地方政府应加大适老化改造投入力度,并应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积极为适老化改造创造政策环境。例如,有关主管部门应统一出台政策,允许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和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加梯等适老化改造。再如,银行应提供“加梯贷”产品,提供低利率、免抵押的信贷服务。再如,落实闲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调整等手段,为企业提供金融、土地政策支持,吸引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

第二,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作用,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基层组织工作目标。经验证明,凡是适老化改造顺利的地方,一般都是街道和社区能够主动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化解矛盾分歧和促进形成共识的结果。例如,2021年上海市开始实行“只要有一户居民申请,社区就启动组织加装电梯意愿征询”,一年之内签约加装电梯6073部,完成加装电梯1579部,是过去10年加装电梯总量的3倍。

第三,法律层面应充分发挥居民意愿调节作用。各地在法律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些有益经验和典型案例。例如,安徽合肥市某小区的高低楼层业主就加装电梯始终达不成一致,一层居民阻挠加梯施工,当地法院二审最终判决涉案加装电梯施工行为合法,此案件还位列最高人民法院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之首,2022年1月1日央视一套将该案件作为《民法典进行时》系列纪录片第一集的首个典型案例播出。

第四,完善标准体系,提高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品质和效率。将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纳入规范改造标准,促进适老化改造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结合地方实际以及具体生活场景,制定适老化改造清单及安全性标准规范,形成一套覆盖中央和地方的体系化标准。

(文 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