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间,绝味食品(603517)发布公告称,调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由募资不超过23.84亿元,调整为不超过11.80亿元。同时,此前公司拟投资的6个项目,在此次调整后仅剩两个项目。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因募资问题,绝味食品在此前收到证监会给出的《反馈意见》,其中提出了14个问题,包括要求公司说明此次募资的必要、合理。同时,除了定增方案能否顺利落地的问题外,绝味食品还面临着公司股价下行、门店消费问题等多重难题。

通过加盟快速扩张

绝味食品采取“一个区域市场、一个生产基地、一条冷链配送链”的生产经营模式,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并在2017年开始探索海外市场。截止2021年上半年末,公司在国内共开设了13136家门店,较2020年末增加了737家。公司也因此以快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赶超先行者煌上煌和周黑鸭,成为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卤制品品牌。

关于绝味食品定增,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8月3日,彼时公司拟募资不超过23.84亿元,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8.43万股。绝味食品表示,此次定增为抓住休闲卤制食品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实现“深度覆盖、渠道精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巩固市场先发优势,公司需要大力扩张现有产能,以供给全国范围内现有上万家门店,并满足新门店持续拓展的市场需求。

同时,此次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6个项目,计划在广东、江苏、广西、辽宁、湖南、四川6个省份建设相应的项目。绝味食品在预案中表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1个生产基地(含2家在建)。

但仅在一个月后,即2021年9月6日,绝味食品就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项目审查一次反馈意见通知书(212213号)》(以下简称《反馈意见》),证监会对公司共提出14问,涉及募投项目具体安排、相关权证和许可证、资金使用、担保等问题。此后,绝味食品于9月25日发布了第一次调整后的定增预案,但此次调整更新了本次非公开发行已履行的审批程序,以及公司资产负债率、门店开设情况的数据。

募投金额缩水过半

在第二次调整中,不仅拟募资总额从23.84亿元大幅缩水至11.80亿元,拟募集资金主要用于6个项目,如今也只剩下两个项目,即广东阿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57万吨卤制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广西阿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50万吨卤制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建设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分别为7.65亿元和4.15亿元。

对于此次预案调整原因,绝味食品证券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此次定增中的项目主要是对公司部分产能进行替换或升级,并不影响公司现有生产能力,而此次调整主要是基于对现在经济形势判断。”

根据2020年年报,绝味食品在华南地区营业收入为10.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9.69%,仅次于华中地区14.07亿元的营收。而在2018年,绝味食品在华南地区营业收入为7.4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7.29%。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等地区项目尚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绝味食品在2022年2月底最新《反馈意见》的回复(修订稿)中坦言,广东阿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5700吨卤制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手续和出让手续尚在办理中。若绝味食品未能顺利取得相关募投项目用地,公司将积极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协调其他土地出让、土地转让、土地租赁等措施,保证绝味食品本次发行及相关募投项目建设的整体进度不受影响。”

股价下滑逾六成

绝味食品不仅面临着定增方案能否顺利落地的风险,还要面对其节节下滑的股价。

二级市场上,绝味食品股价自2021年2月18日创出107.88元的高点后便震荡下行,截止2021年末,公司股价自高点跌去36.30%。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下行加快,截止3月16日收盘,股价报收42元,年初至今已跌去 38.53%,较去年107.88元的高点更是下滑逾六成。

在股价下行背后,还有绝味食品逐步放缓的业绩增速。Wind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8.50亿元、43.68亿元、51.72亿元、52.76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7.59%、13.45%、18.14%、2.0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7亿元、6.41亿元、8.01亿元、7.01亿元,其中2020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12.46%。

“成也加盟,败也加盟”,绝味食品在依靠加盟实现快速扩张提升业绩的同时,食品安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发现,在食品有异味方面,有消费者反馈有食品发馊、发酸、有油漆味等;食品有异物方面,消费者提到食品中有头发、有虫、有塑料等;食材问题方面则主要涉及禽类卤制品发青、发红、有硬块等。与此同时,如“故意加量”、“反向抹零”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更是屡屡出现在绝味食品门店中,饱受消费者诟病。对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如何把好产品质量关,减少引发消费者反感的“逆操作”,或许是绝味食品获得消费者信任和口碑的关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