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始,雨润新绿。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一年的期许蓄势待发。过去两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也成为企业无惧风雨、逆流而上的重要支撑。新的一年,企业又有哪些新期待?
中小微企业期待激发新活力
在中国上亿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稳住中小微企业就稳住了经济的半壁江山,稳住了就业,稳住了民生。
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山东烟台市政协委员、恩来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凤立对此深有体会:“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增加国家税收、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持续向上向好意义重大。”
董凤立对国际商报记者坦言,虽然小微企业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散、经营管理乱、生产层次低等短板,在自身注重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也需要政策再帮一把、送一程。
对此,董凤立有三方面的期待:一要提高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强化政府关注小微企业、政策倾向小微企业、环境利于小微企业的意识,争取从庞大的基数中找到“潜力股”,帮助一部分优秀的小微企业向规模企业发展。
二要加强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管。可以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协会作用,强化联合监管,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让企业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发展观。
三要立足现有资源构建体系产业链。小微企业独来独往,上下游窄,依靠自身力量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企业互助体系难度较大。建议地方政府基于产业集群计划,将现有小微企业按照原材料、粗加工、成品输出、销售、运输等上下游环节归类,梳理不同类别产业链,握指成拳构建烟台市小微企业完整的体系产业链,整合扩大基地化、集群化企业合作模式,强化小微企业抗风险和生存能力,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广东省人大代表、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制造部经理王海在走访工业园区并收集意见建议后发现,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省出台了大量惠企政策,全力扶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成长。但也有部分企业表示对政策“一知半解”,让政策落地打了折扣。
“要提升企业对惠企政策的获得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王海认为,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秉持“问题导向”“发现痛点”原则,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政策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目前出台的各类惠企政策量多面广,应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并进行全面汇总梳理,实现惠企政策由“分散而立”到“一站汇聚”的转变。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精简政策兑现环节,加强政策执行跟踪,提高政策兑现效率。
跨境电商期待更多政策红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跨境电商”成为许多企业提到的热词之一。
疫情催生“宅经济”快速发展,而一系列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的实施,更是让中国跨境电商实现了逆势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跨境电商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企业也搭上了发展的顺风车。
2019年,石家庄市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综合试验区和服务平台后,企业享受到了实惠和便利。”河北德福来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铁成说。
传统外贸企业也开启了转型跨境电商之路。去年9月,汇鸿中鼎公司顺利完成了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海关监管代码“9710”)业务的南京首单,标志着公司跨境电商B2B出口“9710”业务模式正式落地,为公司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启了新通道。
今年,新一波稳外贸政策“红包”正在派发。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新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鄂尔多斯、扬州、马鞍山、喀什地区等27张“新面孔”上榜。此次扩围后,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量达132个。
汇鸿中鼎公司跨境电商分公司负责人徐行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跨境电商行业高度重视和寄予厚望,也看到了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在徐行看来,未来传统企业转型成功应该是“有机结合”线上线下、自主设计叠加跟随性的生产,动态结合互动的一种转型路径。“这对批量制造的传统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挑战,企业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建立对应供应链端口下的生产机制,在团队内部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等。因此,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在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让企业在物流、支付、法律、税务、人才等方面获得更多实惠和便利,使传统外贸企业能够在外贸创新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