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光伏行业大涨的时候,隆基最多涨幅超过20倍,这几年光伏行业的增长不如前些年,隆基这两年走的比较弱,而且这两年隆基绿能稳步增长,业绩没有怎么太大的爆发,业绩没有特别的突出,尤其是去年光伏原材料大涨的情况下,一度出现过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我们应该都了解过隆基的业务,大致来看隆基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块,一个是占比超过20%的硅片业务,另一个是占比超过70%的组件业务,这两块业务都面临强力竞争。


(资料图片)

硅片业务上,隆基与中环算是相爱相杀了,之前隆基牢牢占据着硅片业务的大头,这几年很多厂商都涌入硅片环节,中环从众多厂商中脱颖而出,之前隆基的市场占有率还有一半以上,中环的竞争下,让隆基的市场占有率在去年只有四分之一,中环已经越追越多了。

数据统计,隆基绿能和中环硅片 CR2 产量占比超 40%。2021以及2022 年,隆基绿能和中环在硅片业务上做到了行业佼佼者,CR2产量占比分别达到53%、48%。各自都占据全球硅片产出的20%到30%份额,领先者国内行业里的其他硅片厂商。

在不同产品类型上,隆基做的是182尺寸,之前182组件是市场的主流,后来在大尺寸硅片环节隆基面临中环的强力竞争,中环的是210,如今TCL中环的G12大硅片产能占其整体硅片产能比例已达90%,可见中环的大尺寸硅片总体市占率已经超过80%。都觉得更大的尺寸更有利于降本增效,长期将更具备竞争优势,尤其是210的功率和成本优势越发凸显后,隆基在硅片环节的竞争力将面临逐步被削弱的风险。不过,到底是尺寸更大就更好嘛,这一点也有争议,实际上,组件尺寸增大不可避免会面临成本与可靠性风险的平衡问题。安全是有边界的,安全性越来越是厂商主要参考的标准之一。同版型下硅片尺寸的增加意味着组件尺寸的增加,而组件尺寸的扩大必然会受到大电流发热损耗、长期安全可靠风险、安装标准化快捷化影响、场景或系统适配性影响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制约。所以也不是组件尺寸越大就越好。还要看具体的应用,那种产品性能更高。

不过两者的羁绊维持到现在,隆基绿能曾下调单晶硅片,其中,182mm的硅片由6.5元/片下调至6.3元/片。于是,这个月中环紧跟着上来,TCL中环再次将不同尺寸的单晶硅片价格大幅下调5.5%~8.8%。

不同类型电池片的硅片成本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情况是,182mm的n型硅片的成本,相对于p低0.03元/W,也是目前成本最低的硅片;210mmn型硅片的成本略高于p型。

这段时间中标价格降低,也不得不让上游硅片价格越来越下降,这一阵下游组件频繁出现1.6元/W以下的低价投标、低价中标。比如4月底,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发布2023年度光伏组件设备集中采购入围候选人名单。其中标包1:P 型单晶182mm组件入围候选人(容量1500MW)共10家,投标价格在1.596~1.681元/W之间。再有5月初,华电集团贵州乌江公司2023年光伏组件集中打捆采购项目批次评标结果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价为1.535元/W。

组件业务上,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坐稳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四把交易,合计贡献了近174GW,占据全球组件出货量超过69%。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四大组件巨头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业绩实现高增长。今年,光伏全球市场整体需求旺盛,这些光伏组件厂商景气度出现提升,隆基绿也能要面临着晶澳、天合、晶科、阿特斯、东方日升等厂商的竞争。

如何保障地位?价格下调,跟上产能,是隆基绿能的战略,今年隆基绿能的产能和出货目标是,到年底计划单晶硅片年产能达到190GW,单晶电池年产能达到110GW,单晶组件年产能达到130GW。2023年计划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目标130GW(含自用),电池、组件出货量目标85GW(含自用)。如果能够如期完成,那么隆基绿能今年的硅片、组件出货目标同比增幅分别高达52%、82%。

无论是硅片还是组件,隆基都要面临巨大的竞争,但是电池技术仍是之后光伏市场中的各个厂商竞争中最有可能实现大幅度迭代的环节,隆基也押注研发电池,电池效率有可能做到35%以上,而据隆基测算,电池效率提高的1%,整个度电成本将下降9%左右,仍然会推动光伏的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要在技术上、质量上做得更快更好,也多是从隆基、中环、晶澳、晶科等这几家大厂中做出成绩。

业绩稳扎稳打,增收不增利只是暂时的

翻看隆基自上市以来的财务表现,隆基的产能扩张动力都来源于经营而非负债,所以能够一直保持比较低的负债率,并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和货币资金。

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289.9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8.12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6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3.70亿元,同比增长97.77%,

硅片和组件业务一直霸占着市场,去年隆基绿能的太阳能组件及电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848亿元,约占总营收的66%;硅片及硅棒业务营收约382亿元,约占总营收的30%。同期,硅片出货量85.06GW,同比增加21.5%,连续9年稳居全球单晶硅片出货量第一。去年第四季度,隆基的大尺寸硅片的出货占比就做到了超90%。去年隆基的组件出货量达46.76GW,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境内外出货量占比分别为52%、48%。截至2022年末,硅片、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达到了133GW、50GW和85GW。

但是去年上游硅料价格太高,隆基绿能也要面临和承受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压力,导致去年第四季度,营收为419.63亿,环比增长14.6%,可是归母净利润却只有38.03亿,环比下滑了15.4%,应该是增收不增利。

好在今年一季度有了缓和,实现营业收入283.19亿元,同比增长52.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7亿元,同比增长36.55%。

2020年到2022年,隆基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9.38%、51.31%和55.3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23%,21.45%和26.95%,有息负债控制在较低水平,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抗风险水平。

龙头依然是龙头

前几年光伏行业凭借较好的应用,已经引来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加入到光伏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这里面随着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竞争力加大等原因,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厂商,像隆基、天合、晶科、晶澳等行业龙头纷纷进行垂直一体化布局,相比专业化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更强,更高的一体化程度给自己带来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他们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四个环节产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在国内总产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86.70%、84.00%、53.90%和 63.40%,头部企业的优势聚集效应日益显现。

说明光伏行业的集中度已经较高,行业龙头占据的优势更大,无论是产能还是营收,我们看隆基、中环这类厂商,即便硅片和组件业务面临行业竞争着众多对手,但无论是技术、产能还是销量,依然具备规模领先优势。国际顶级能源类期刊《Nature Energy》刊发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隆基绿能首次自主开发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因其优异的钝化接触结构实现了硅电池世界纪录——26.81%的电池转化效率,在异质结电池效率上又一次刷新了记录。

另外,即便是硅料涨价,但是组件降价幅度低于硅片降价幅度,隆基这类厂商的可以利用提高硅片自用率,将硅片的降价冲击转变成为自身组件的成本优势。只要组件仍能保持较高的出货量,厂商就容易保存利润。

这几年隆基的自产硅片用于自用的比例在逐步攀升。2020年,隆基绿能单晶硅片出货量58.15GW,其中对外销售31.84GW,自用26.31GW。2021年,隆基绿能单晶硅片出货量 70.01GW,其中对外销售 33.92GW,自用 36.09GW。去年,隆基绿能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85.06GW,其中对外销售42.52GW,自用42.54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46.76GW,其中对外销售46.08GW,自用0.68GW。今年隆基绿能预计硅片自用率将提升至60%以上。较高的自用比例,意味着隆基绿能能够将降价的硅片用于自身组件生产,从而使硅片降价带来的冲击转变成组件成本的下降,在组件侧获得更多利润。组件价格下跌幅度低于硅片价格下跌幅度,那么隆基绿能便更容易从组件生产中赚钱。

这两年,隆基最大的变化要属在电池生产上,2022年9月,隆基绿能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HPBC进入量产阶段,该项目规划产能后被调高至29GW,叠加泰州4GW 产能,后续HPBC产能将达到33GW。今年今年前几个月的调整,现在西咸HPBC产线已处于满产运行状态,今年HPBC产品预计在组件总销量中占比15-20%。

N型TOPCon也是现在隆基绿能电池环节扩产的另一技术路线,今年3月份,抛出了在鄂尔多斯年产30GW N型TOPCon电池的公告,算是宣告了自己在N型时代的技术路线。其实,隆基的优势是n型TOPCon、p型TOPCon和n型HJT电池,HPBC路线上的优势不大。

前几年,隆基股份也在做绿氢产业,它的电解水制氢成本已经做到了行业内最低,预计到2025年产能可以可以达到5到10GW。从整个市场进度来看,绿氢产业的发展进度算是缓慢的,现在还不能给隆基带来实质性的什么利润,也赚不了什么钱,不过大方向上是迎合了能源大大趋势,只能看在竞争已经很大的光伏产业里,隆基如何带着其他产业冲出市场,看隆基绿能能都在维持行业小龙头的时候,抓住其他的潜在机会。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