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老市场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险企正加速从多角度切入养老产业。一方面,养老社区频繁落地,以此促进与保险主业的协同;另一方面,居家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险企发力探索的新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险企有必要通过探索优化资源整合等方式,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

养老社区持续扩容


(相关资料图)

日前,中国平安旗下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在沪落子“颐年城”养老社区。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大型险企养老社区扩容正呈加速之势。信达证券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市场上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布局全国20多个省市。

开年以来,险企亦动作频频。例如,太平人寿三亚“海棠人家”开业;中国太保旗下养老社区太保家园在沪的第三个项目落地上海静安;泰康人寿出资逾千万元投资北京燕园养老社区项目等。

从现有的养老社区项目来看,险企投资模式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有重资产、轻资产、轻重资产结合三种模式。重资产模式一般是自建社区,早期进入养老社区领域的大型险企大多采取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一般是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股权投资养老机构,中小险企大多采取轻资产或轻重资产结合模式。

模式不同,养老社区的定位也不同,重资产项目多为高端养老社区,其准入门槛也较高,需达到的保费规模在百万元以上;而轻资产模式下的养老社区门槛则较低,保费门槛通常在几十万元左右。

推荐报告:2022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发展年报

仍在探索阶段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多为年金险和终身寿险。近年来,多家保险公司纷纷通过承诺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和对接社区养老服务,来促进相关保单销售。

在需求端,养老社区的关注度也在升温。“这几年,在给客户做养老金方案时,很多朋友都跟我表达了将来想住养老社区的意愿。”一位保险经纪人介绍,买养老年金险,部分客户会优先考虑带养老社区服务的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对于养老社区这一模式,保险行业在“摸着石头过河”。养老社区实际能容纳的人数、最终真正行权享受服务的人数测算难度大,有一定的超额销售风险。此外,购买保险产品只是获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也就是说相当于入场券,而入住之后的各项服务都是需要付费的,价格都不便宜,有的人可能等到入住才发现自己负担不起。

也有险企相关负责人坦言,参与养老服务业属于跨界进入全新领域。特别是在初期,缺乏大批的专业人才以及专业的运营、服务和管理经验,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日前,银保监会发文,对险企开展养老社区业务划定门槛和负面清单,首次在净资产、综合偿付充足率、公司治理评估结果等方面对“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提出监管要求,规范行业发展。业内人士预计,险企布局养老社区将呈现理性化趋势。

发力布局居家养老

业内人士认为,在养老社区多对接高净值人群的背景下,险企有必要通过探索优化资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找到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向中低收入群体延伸,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

在布局养老社区的同时,也有险企将养老服务延伸至居家养老领域。如中国人寿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正加快构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发展模式。中国平安已打造“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保险+”服务。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32个城市。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据相关测算,养老社区单体项目基本回报率在3%以上,通过“精耕细作”或可进一步提升至4%左右。考虑养老社区为保险主业带来的新业务价值(NBV),保险资金的综合投资收益可以覆盖资金成本。而居家养老的盈利能力或更强,海通证券此前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多种养老模式调研后测算,从盈利能力、可复制性、市场空间等方面来看,居家养老均优于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平安寿险居家养老事业部总经理李斗表示,居家养老领域是一片亟待开拓的蓝海,目前来看,我国居家养老市场远未打开。保险同业参与居家养老既有直投模式,即通过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入股相应养老护理服务机构,也有利用自身医疗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而言,国内在这一领域成熟经验较少,行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专家看来,险企在康养服务方面具有特有价值,未来可进一步将金融、健康、医疗资源打通,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运营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