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95后设计师猝死生前聊天记录曝光”这个热搜时,同为设计师的刘怡为了一个概念设计方案已经连续三天工作到凌晨一点。她为此发了一条朋友圈,和同事在群里感慨了几句,又接着投入到新一轮加班中。

2月16日,上海尤安巨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1996年出生的设计师赵先生被曝或因加班过度在出租屋内猝死,引发关注。

图源:红星新闻

几乎同时受到关注的还有字节跳动年仅28岁的算法工程师猝死的新闻。性质相似,但建筑设计行业受到的关注远不如互联网大厂。对比收入尚且可观的互联网行业,在地产行业动荡的背景下,身处房地产上游的建筑设计行业出现裁员、降薪、倒闭。

但事实上,建筑设计行业的下行趋势已经持续多年,堪比“007”的工作时长、不被承诺的年终奖、狭窄的精神生活空间、在甲方需求面前卑微的话语权……建筑设计频频与“劝退”二字绑定。

围墙高筑

这不是第一起建筑设计师猝死的案例。

2015年5月,上海某建筑设计院30岁硕士女工程师猝死;2016年10月,上海某大型国企规划院院长陪同甲方工作时,突发脑溢血去世;2020年,上海某设计院1997年出生的建筑师突发脑溢血去世。

尽管尤安设计向媒体三连否认:设计师猝死发生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非工作原因,但设计行业高强度的工作环境是不争的事实。

“说是6点下班,但实际上工作是做不完的。”2020年,小A在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上市建筑设计公司工作,负责给排水设计的施工图绘制。

一个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通常要经历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几大步骤,越往后设计程度越深,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个专业需要互相配合。

“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一个建筑专业向下统筹10多个工种都是有可能的,几乎每天都在开会。”刘怡说。

因此,白天开会,晚上画图,是设计师们的常态。即使前一天通宵工作,第二天仍要按时上班,否则会影响其他专业甚至整个图纸的进度。

整个2月,刘怡通宵工作2次。接受采访这天,她凌晨一点离开公司,早上5点半起床接着工作,只睡了三个多小时。而周末单休是常态,偶尔周末无休,“一个月能有一次双休,就已经很幸福了”。

刘怡自认是比较能熬夜的人,但步入26岁,她感觉身体情况突变,工作两年多,她胖了20斤,头疼、颈椎病、过劳肥、脂肪肝都找上门了。工作一年,小A患上椎间盘突出,失眠、暴躁、抑郁也随之而来。

为了方便加班,小A和刘怡都住在步行可达公司的地方。让刘怡震惊的是,不少同事把房子买在公司隔壁的大楼里,两栋楼地下室连通,大家每天从家里坐电梯到负一层,在地下室吃个早餐,再坐电梯上楼工作。“就像在学校一样,画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好像一辈子不离开院里的围墙都可以。”

房企爆雷,殃及池鱼

2021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次壮烈洗牌,殃及作为上游配套服务的设计行业。

房地产咨询平台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房企TOP200中有4成房企累计业绩同比降低,全年销售目标完成率平均值为88%。

2021年下半年有2家特级、4家一级建企申请破产重组、清算。多家上市设计公司公告显示,2021年出现不同程度的计提资产减值,个别客户资金流动性风险是2021年公司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

房企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不少企业选择延长付款周期,继而影响其上下游行业的回款进度。降薪、裁员的阴霾笼罩在设计师们头上。

据了解,设计行业的薪酬结构一般由基本工资与奖金两部分组成,通常写进合同里的只有2000~3000元不等的基本工资,奖金部分仅作口头承诺。

奖金分为每月预发工资与年终奖两部分,是主要工资来源。公司会在入职时与员工敲定年薪,其中70%或60%会作为每月预发工资发放,公司每年或每半年会对个人产值进行一次结算,将大于每月预发工资总和的部分以年终奖的形式发放。

小A的甲方是某头部房企,对方对图纸要求很高,会对每张图纸进行打分,只有拿到满分,才能获得奖金。

熬过只能拿基本工资的试用期,小A好不容易等来自己第一次产值结算。她想着,以自己的项目量和加班时长,预估产值怎么也有好几万元吧。

但此时,甲方爆雷的消息传来。“我们之前做的那些满分的图纸,奖金全没了。”

公司告诉小A,经过核算,她的实际产值是负数,小于预发工资。她并不了解产值的具体计算方式。“每天早十晚十,几乎全年无休,万万没想到,我的结局会是倒欠公司钱”。

2017~2021年地产建筑业年终奖环比增长率(图源: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

黄金时代终结

事实上,在房企集中爆雷之前,建筑设计行业的下行趋势已经持续多年。

从事建筑设计行业20年、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袁牧回忆,2008年以前,建筑学硕士在北京一年能拿到十二三万元,好一点的单位、强一点的人才拿到20万元也是常有的事。“现在恐怕比那时候稍微低一点,在大城市,新人的年薪十几万元,小城市大概在8万~10万元。”

“那个年代可以算是黄金时期,建筑设计师很稀缺,收入很好,也不愁项目。”他介绍,200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房地产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少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学专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住建部数据显示,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72万增长到2020年的440万,十年间人员增长156%。

但建筑业产值利润率自2016年起连续四年下降,工程设计收入仅增长1.5%。自2013年起,建设速度放缓,公共建筑项目和住宅项目都大幅减少。

2011~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图源:国家统计局)

袁牧的直观感受是,这一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设计项目越来越难获取。“早些年,即使是邀请招标或大型重点项目,有七八家企业来投标就很了不起了,但现在稍微像样一点的项目,几十家企业投很正常。”

相应的,设计费持续低迷,恶性低价竞争普遍存在。袁牧介绍,过去住宅设计费在30~50元/㎡,公建80~100元/㎡,现在住宅设计费约10元/㎡,公建约30~50元/㎡,“差不多是原来的1/2~1/3,住宅跌得更低一点。”袁牧说。

他介绍,建筑设计的费用占总工程造价的比例为3%~5%,但实际上由于各种拖欠、损耗,能拿到1%~2%就不错了,大部分公司在盈亏线上下挣扎。

“劝退”建筑学?

随着行业光景变化,房地产业不再是“香饽饽”。以“建筑老八校”之一的重庆大学为例,2014年,本科毕业生去往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为29.62%,到了2021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16.64%。

图源:重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从高中开始,成为设计师就是小A的梦想,高考那年,她在每一本习题册上郑重写下“建筑设计”四个字。但仅仅入行一年,她对建筑的爱与执念就快被磨平了。“以前设计院虽然也很累,但还是能解决温饱,现在崩盘以后,行情都不好,很多人都在思考转行。”

对喜欢画画的刘怡来说,五年学制的建筑学专业集艺术、理工、社会、历史等各个学科为一体,在学校里,可以实现自己天马行空的设计想象力。但入学以后,老师、学长学姐都会说,这一行很苦,没有十万分的热爱,还是尽早转专业吧。

在B站、知乎等平台上,建筑设计屡屡与“劝退”二字绑定(图源:知乎)

刘怡的30名同班同学中,包括她只剩下8个人还留在这个行业里。有人在设计行业腾挪,转行去做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或是甲方的设计管理,有人彻底离开设计行业,转行去做自媒体、动画设计、广告策划。

“留下来的都是很理想主义的人,我们觉得能有一个自己的、成功落地的建筑项目,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儿。”她说。

但真正入行以后,刘怡发现,这是一个资本导向的行业,对设计创意、审美的需求几乎为零。“只需要你能够画给他一套能够施工的图纸,或者只在乎你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这就是他们(开发商)的诉求。”

因甲方意愿反复修改甚至推倒重来的事情屡见不鲜。小A曾经为了一个地下室画了9个版本的图纸,每一次更改都是推倒重来。刘怡遇到过一个项目,初步设计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会,结果甲方说,第一期房子没卖好,二期要改户型,全部要重改重画。“还要埋怨你出图慢,影响工期。”

尽管从业20年,袁牧一直持“劝退建筑学”的态度。他觉得,建筑行业的“卷”在十年前就存在,企业同质化严重,行业精英所看重的品质和顶端技能,却因为市场付费能力和客户鉴别能力的不足,并不能成为主要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只能诉诸低价竞争。

他认为,设计行业的高强度工作固然与工程行业高周转的特性有关,短期的辛苦是必要的。但是从设计单位或者设计师来讲,一个项目忙完了需要有喘息的时间,由其他人来轮替。“不能就那么几个人连续几个项目天天加班,这种事是说不过去的。说到底还是因为行业竞争太激烈,没有利润,为了砍成本,就没有人轮替。”

袁牧分析,除了由手工画图变为电脑画图,设计行业这些年在设计方法、设计效率上并没有太大进步,而随着住宅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几个传统建筑类别的需求越来越少,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还有待开发。

他认为,目前比较容易实现的,一是加强专业性,提升科技含量,比如已经起步的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和制图;另一条路则是扩大国内中西部、国外亚非拉等新兴市场。但随着设计内容、客户、产品发生变化,必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设计方法论、新的工作流程出现。

“如果确实是要入行、不准备改行了,一定要做好长期心理准备,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个耐力型的行业。”袁牧感慨。

(刘怡、小A为化名)

(编辑:李丹 校对:彭玉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