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行业正受到政策层面格外优待,政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的冷暖,或许土地市场先行。趁着年底,多地扎堆进行年内最后一批土拍,结果又如何?
民营房企拿地积极性有望提高
近日,多个城市年内最后一批次土拍落下帷幕。从最终结果来看,民企参与度有所提升。
(资料图片)
12月23日,合肥年内第四批次集中供地完成出让,推出共计18宗,最终成交14宗,收金74.45亿元。据悉,本次出让的土地有4宗溢价,其中3宗地块高溢价成交,拿地企业中民营企业伟星表现积极,并且2宗竞品质地块均有参与。至此,合肥2022年四个批次集中供地共成交83宗地块,土地出让金658.48亿元,同比上一年增加19.3%。而且从全年情况来看,合肥土拍热度在22城中排名靠前。
日前,青岛年内第四批供地完成出让,累计推出40宗涉宅用地,最终流拍1宗,成交39宗,累计揽金约135亿元。拿地企业结构方面,地方国资为市场主力,但本土民企表现同样积极,不少地块由本土民企与地方国资成立的合资企业拿地,在业内人士看来,地方国资通过与民企的紧密合作,可以同时借助地方国资的资金优势和民企的操盘开发能力,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厦门年内第四批次土拍也在近日完成,最终成交4宗,其中1宗岛内地块地价触顶摇号成交、另一宗岛内地块溢价成交,累计揽金80.4亿元。在此次土拍中,央企、国企仍然是主力。不过,另一宗岛内地块——五缘湾钟宅地块同样吸引了不少房企参与。此前,天津第四批集中供地的24宗地块全部成交,其中22宗地块底价,2宗溢价,总成交金额99.8亿元。拿地企业与之前批次相比民营企业参与度提升,除4宗商服用地之外,拿地企业多有民营企业参与身影。
中指研究院认为,随着融资政策的出台以及资金陆续到位,民营房企拿地积极性还是有望进一步提高。
还需要“时间”
从整体情况来看,今年大部分房企放缓了拿地节奏。克而瑞数据显示,11月TOP50房企有接近九成没有拿地,而2022年前11个月来看,投资“暂停”的房企依然超过30家;单月销售50强房企拿地金额不足200亿元,同环比分别下降53%和68%,创下近三年新低,对比2021年以来投资金额高点时下降了97%。
另一边,近段时间房企再融资队伍继续扩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自11月28日证监会恢复上市房企再融资以来,已有至少25家上市房企发布配股或定增再融资公告。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上市房企再融资速度正在加快,预计近期会有更多房企加入再融资队伍。
同时,多座房地产热点城市也陆续出台市场需求端的松绑政策。尽管目前未有更多的热点城市明确地加入全面取消限购的队伍,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的政策基调已变为引导市场预期和修复市场,未来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热点城市取消限制性政策。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房企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后续投资预期将有待恢复。不过,政策端及融资端的支持力度传导至行业销售与投资本身一段反应时间。
而在近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会议,其中提到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总体目标,适时完善现行住宅用地供应政策。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下大力气推动转变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适时完善现行住宅用地供应政策,是指优化集中供地政策。阶段性调整集中供地是必要的,比如增加土地出让的批次,每一批次供应的地块尽量减少,增加土地出让的优质程度,适当调整土地出让的底价和溢价率,减少竞配建、竞自持,从而降低拿地的实际成本。同时,在需求端对开发商资金链进行纾困,对已经出让的地块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二次出让或尽快开发,以回补土地市场的资金需求,促进楼市和地市的良性循环。
李宇嘉表示,集中供地的本源是疏通供需双方的信息,引导各方预期,避免抢地导致地价推动房价,导致资金大规模涌入楼市,还能通过对土地合理定价,纠偏地方无序的土地财政行为,同时也保障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诉求。集中供地是长效机制,不能因市场低迷就退出。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向新模式过渡要平稳”,下一步需要优化集中供地政策,但集中供地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