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买了1314只基金的年轻基民吗?以及那些“以貌取基”,因基金经理颜值高而买产品的年轻“颜值党”吗?还有那些容易被“种草”、买卖随性、追求高收益的新基民“刻板印象”,都是真的吗?


【资料图】

答案来了!

近期,华安基金携手几个机构,在该基金公司数千万相关年龄段的开户客户基础上,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覆盖了152座城市中超过2500位受访者,调查了年轻新基民的投资特色和真实需求。9月9日,上述机构联合发布了年轻基民洞察报告(下称《报告》),还原了这批新基民的真实样貌。

95后、00后基民“刻板印象”

真伪大起底

刻板印象1:他们“广撒网”吗?假!

从年轻基民持有的基金数量来看,并不如大众想象得那么多。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平均的持基数量为3.6只,三分之二的人不超过3只。对比整体投资者群体,他们的持基数量其实偏少。

刻板印象2:他们买卖随性吗?真!

《报告》显示,95后和00后基民的“养基”历史都不长,大多是新基民。其中,四成年轻人买基金的年限不到1年,八成年轻人买基金的年限不到3年,多数入市时间在2019年之后。总体来看,对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 (2020年度)》数据,他们持有基金的时间短于整体基民的平均水平。

整体来看,年轻基民买入基金后的最短持有时间为2.4个月,而最短持有时间短于1个月的比例达44%。但是,随着他们投资经验的增长,持有基金的时间也变得更长。

刻板印象3:他们容易被“种草”吗?真!

95后、00后基民的投资理财决策较为依赖外部信息。其中,“愿意跟随熟人做一些投资,但不会深入研究”的受访者近半,45%的年轻基民还选择了通过短视频、推文等方式了解投资。

同时,年轻群体的投资理财决策还容易受到热门榜和各种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但随着投资经验增长和社交领域扩大,则会更偏向采纳银行理财经理、投资理财课程和专业媒体的建议。

刻板印象4:他们选基看“颜值”?假!

年轻人选基金产品真的看重基金经理“颜值”胜于“研值”吗?调查显示,他们选择基金产品确实关注基金经理,但主要是从一些理性的角度入手了解,而名气、品牌等附属因素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其中,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和经验是90%年轻受访者投资时关注的要点,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自己是否相符(擅长的行业板块,投资理念)紧随其后。对于有意向的基金产品,他们也会关注它近期的业绩。

刻板印象5:他们对收益要求较高?假!

《报告》显示,受访年轻基民的整体平均收益目标约为12%,接近一半的投资者把年化收益目标定在10%以下。对比偏股基金指数近十年10.97%的年化收益率(截至2022年8月23日),大部分年轻基民的收益预期其实是较为合理的。

从他们买基的原因来看,超过一半的受访年轻基民投资基金的动机是赚点零花钱,财富保值增值位居第二,占比达32%。

或许是因为本金偏少,刚接触投资的年轻基民风险承受力较低,相对更重视本金安全。其中,超六成受访者只愿意承担不超过10%的亏损,而20%的亏损是年轻基民承受风险的分水岭。

年轻基民也有“投基”痛点

那么,年轻基民的痛点在哪儿?该报告发现,年轻基民对投资理财相关知识有着迫切需求,想要学习资产配置和产品知识,掌握市场波动的应对之道,并期待有专业人士的陪伴和辅导。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基民中,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有过追涨杀跌行为的人群,收益损耗高于没有追涨杀跌的人群;有过频繁交易行为的人群,在各类基金上的年度平均收益水平均低于无频繁交易人群。

华安基金调研组认为,95后和00后基民拥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偏爱短平快的浅度学习,但也容易跟随社交圈,走上“随波逐流”的投资道路。在投资行为上,他们持有期相对较短,且偏爱波段操作、追涨杀跌的行为较为常见,因此收益也相对较低。

“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一方面,应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引导作用,着力提高基民的风险意识和财富素养;另一方面,要精细化完善客户画像,提高基金产品的匹配度,并长期陪伴辅导,着力提升年轻一代投资者的获得感。”华安基金调研组人士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