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肖玉珍
8月29日,共和县恰卜恰镇上梅村的村民们自发到村头放起了鞭炮,庆祝村级道路正式通路。原来的“搓板路”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目前,这条总投资达430万元“以工代赈”硬化路工程已顺利完工,一条路面宽5.5米的农村四级公路呈现在人们眼前。“村民说的这条产业路,是州科技局在上梅村推行以工代赈村级自建模式建设的农业生产道路。”州科技局驻上梅村第一书记党国武说,该项目建设期间,带动本村22名脱贫群众参与建设,人均增收达2.6万元左右,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政策好不好,关键看实效”。如何选准乡村以工代赈项目,关键在弄清当地村民的迫切需求。“起初,为了找准上梅村村民亟须解决的问题,州科技局党委联合驻村工作组多次入村调研,通过召开村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群众需求。”州科技局局长谢康永说,调查研究发现,上梅村村民的村级道路因年久失修,加之去年一场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导致道路崎岖泥泞,村民出行都极为不便,当地村民对村里道路硬化的呼声最高。 为此,驻村工作组先后数次到省州发改部门沟通协调,如实反映现实情况,积极争取到进村道路4公里硬化路“以工代赈”项目。今年5月底,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与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项目实施过程中,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一道,积极协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原则,广泛吸纳脱贫户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在项目建设中把“工”用起来,把“赈”发给老百姓,为脱贫群众量身打造就近就地就业平台,实现了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还能让群众学会一技之长。项目建设期间,施工方积极开展了常用施工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培训,让村民从“力工”变“技工”,从“零工”变“常工”。“通过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现在,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改善很多。”党国武说,以工代赈不仅让受赈济者作为劳动者参加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更提升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