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母基金研究中心 ,作者戴琼海

图为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琼海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AI大模型虽然备受瞩目,但存在过度依赖大数据、不可解释和安全性较差的问题。而搭建出低功耗、小模型、可解释的脑模型,是下一步实现整体人工智能通用的前提和关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AI大模型备受瞩目。大家一定要明白大模型的核心是什么,其关键是依赖于大规模数据和强大的算力。首先,大规模数据是模型运行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数据,模型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训练和交互。语言数据和图像数据是目前数据交互的主要类型。同时,在应用大模型时,我们必须考虑数据的充足性,因为只有在某一特定场景下拥有足够的数据,才能实现广泛的应用。

然而,大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大模型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构建的,其可解释性较差,我们难以理解模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也影响了安全性。另外,大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很高,没有充足的数据支持,模型将无法运行。此外,它对于环境的变化逻辑处理能力较弱,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模型的构建可能不足,导致容易出现错误。决策问题也是大模型的短板,它可以提供建议,但无法进行实际决策。

目前,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几条路径。一是不断挖掘深度大模型的潜力,解决其不可解释性和数据依赖性的问题,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另一条路径是借鉴生物智能,通过精准的方法,无需大量算力,构建模型训练,例如美国的阿波罗项目就想做生物智能。大模型性能的快速发展将带来某些应用领域的变革, 但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仍在于认知智能 。

大模型能解决什么问题?已知场景和规则的问题,大模型可以解决;但已知场景未知规则的、已知规则未知场景的、规则和场景都未知的,大模型则无法处理。事实上,只有人脑智能能够在复杂的、未知的情境下进行判断和决策,其适应性和创造性是当前大模型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于人工智能接下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应用方面。如何通过算力与功耗的瓶颈突破,如何应对伦理与法律挑战,如何对待发展与公平的问题,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需要探索如何使我国的大模型发展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这需要从应用场景上考虑:已知规则和场景、已知规则和未知场景这些是可以用大模型做的,但其他的要考虑脑模型。实现脑模型需要感知与计算等方面的颠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第一种颠覆性技术是波动光场视觉雷达 。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波动光场形式来改善对所谓场景的感知?在过去,某些地方的可视性有限,但通过自适应技术,我们现在可以在一些区域获得更清晰的信息。这种场景定位技术在无人驾驶、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第二,人工智能光场元显示原理的发展也值得关注 。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AR眼镜在大场景使用时可能引起眩晕,不过在这方面相关技术已经有了突破,我们能够实现从静态显示到动态显示、光迁移显示甚至多视点显示的转变,从而解决AR/VR领域的问题,也能够实现更清晰的裸眼显示。这些技术在端侧显示、混合现实和大屏幕展示方面引发了立体的革命性变化,因此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颠覆性技术。

第三种颠覆性技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涉及到脑智能 。 大家知道,人脑可以在不到30瓦的功耗下做出决策和判断,进行感知。脑智能低功耗,小模型,可解释。相比之下,大数据、大算力和大模型不可解释。因此,为进一步实现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能辅助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小型、低功耗、可解释的脑模型,这将为整体人工智能通用提供重要支持。算法和通用的前提应该在脑模型与脑智能这一领域,不管美国还是中国,都有团队在做相关的基础研究,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关注这方面的发展。

有这样三个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出现, 大家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未来场景就是从真实的脑到虚拟的脑构建,这是现在目前正在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

我们清华大学的成像与智能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两芯一器”的研发成果:“一器”是显微仪器RUSH,“两芯”的第一芯,指的是人工智能光电芯片;第二芯,指的是光场智能成像芯片。“为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而打造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过程,显然离不开资本界朋友的参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