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夏天有点魔幻,走到商超、便利店,想要炫根雪糕,一打开冰柜,哦豁,全都是雪糕刺客,对着你的钱包磨刀霍霍。挑了半日选出一块其貌不扬的雪糕,被还没开口吃,它转身就给你一个迎头痛击,付款码上闪耀的价格刺得你心里冰冷冰冷,瞬间感觉自己像是被纯良外表诱惑的“大冤种”。

上当的人多了,社交平台上还掀起了一阵童年雪糕“怀旧风”,人们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好吃不贵的平价雪糕,也积极寻找各种高价网红雪糕的“平替”,以及总结出了雪糕避坑指南,比如,硬盒装+看不懂的外文=究极致命一击;包装上是雕刻类型的雪糕,一看就是会攻破人类心理防线的存在,价格一定不便宜,还有粉嫩少女的颜色不但会融化少女的内心,还会融化钱包等等,看到我都忍不住问自己,我真的很需要吃这一根雪糕吗?

人们看待高价雪糕,也逐渐从调侃变成了批判,绝大多数高价雪糕背后都少不了网络营销的推波助澜:花哨的包装、奇葩的味道,迎合了少部分人的猎奇心理和跟风心态;达人种草、直播带货,推高雪糕的推广成本;跨界联名、囤货惜售,部分品牌雪糕被“炒”到价格翻倍,一系列举动,推动着雪糕价格一路上涨。

7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已正式落地执行,该规定针对明码标价和价格欺诈作出详细规定。要求不管大小商超在收购、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时,都应该明码标价,不应存在任何欺诈行为。雪糕刺客也需要明码标价,在用户知情的情况下购买。

事实上,在一些冰淇淋新品牌贵得离谱的当下,曾经几毛钱一支的棒冰,也并非完全消失了,如,良心的“雪莲”牌雪糕前不久就被网友挖出,定价13年没涨,依旧保持着自己的5毛钱情怀,因此,有不少网友们自发保卫“雪莲”,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力挺,誓死捍卫自己吃平价雪糕的权利称,“如果我们不吃雪莲,我们下一代就得吃钟薛高。雪莲也因为负责人回应一包冰块只赚5分钱,13年没涨价,霸占微博热搜,“雪糕刺客”的反义词“雪糕护卫”也被网友发明了出来。

实际上,高价和低价雪糕,不过是消费场景的互相补充和延伸,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不管是喜欢高价的雪糕刺客,还是成为低价雪糕护卫的粉丝,都没有对错,最终不由互联网说了算,而是由自己说了算。

但对于商家来讲,就拿前几日,有网友发现钟薛高冰淇淋1小时常温下不融化,从而引发大众热议,纷纷担心产品含有大量添加剂。官方回应称,其雪糕中主要成分为牛奶,固形物含量40%,使用少量食品乳化增稠剂,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添加。对于消费者而言,总归是有些膈应,认为贵的品牌应该更加“纯天然”,而非加入添加剂。关于这些产品细节,正是高端雪糕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

低价雪糕也是一样的道理,除了价格外,品牌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在口味及创新上,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不被高端雪糕挤压自身的生存空间,也是它们需要面临的博弈,毕竟在中国现实的商业生态之下,商品关注度才是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思维财经出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