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实践中,安徽正铆足干劲,深耕科创“栽树工程”,激活新兴“产业森林”。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科技、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科创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题。为让科创企业“知产”变“资产”,我省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巧用金融工具,通过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全国首家省级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精准导入资金链,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健全科技担保体系,助力企业更好创新发展
(资料图片)
“今年迁址到合肥高新区后,就感受到了当地‘保姆式’服务。”天宇航空数据科技(合肥)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张迪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从北京来到合肥,除了公司发展与当地政策吻合之外,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他们选择合肥的重要因素之一。
短短几个月,融资便捷就给张迪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的客户主要是机场、航空公司等,参与的项目普遍周期比较长,垫付资金较多,公司对流动资金的要求特别高。”张迪说,今年以来,订单量不断攀升,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跟着增长,“当地政府在了解我们有资金需求之后,引荐了不少金融机构,其中科技担保的产品与服务很切合我们这种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对接之后,几百万元的资金很快就到账,我们也更有底气承接订单了”。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三高一轻”,即高科技、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情况,而且规模小、分布广,金融机构获客难,金融服务成本高,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为下好创新先手棋,我省2018年底设立全国首家省级政府性科技融资担保机构,成立以省科技厅为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信用担保集团等为成员的科技融资担保工作联席会议,在省担保体系基础上,构建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
目前,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成员135家,服务对象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担保费率不高于1%,平均担保费率不足0.8%。
受益于安徽科技担保政策,一批科创企业迎来融资“及时雨”。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该体系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978.31亿元,服务科技企业12767户(次),对全省科技创新贡献呈“5568”特征,即服务全省50%科技企业、50%专精特企业,信用贷款占比60%以上、十大新兴产业占比80%以上。
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投入1元撬动融资超100元
“企业中标北京冬奥会会场照明工程后,订单暴增、研发加大,导致流动资金紧张。”安徽辉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照明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徐滨说,因无抵押物,贷款一度陷入困境,“省科技担保公司了解情况后,帮助协调银行,并以纯信用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担保,500万元贷款很快到账”。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正自上而下撬动更多担保资金去支持、引导信贷资源流向科创领域。
“经专业测算,财政在风险防范资金每投入1元,至少可撬动融资额100元。”省科技担保公司董事长朱安国说。
朱安国认为,扶持科创企业,如完全靠财政资金补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专业性、灵活性不够;如果完全靠市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资本逐利性强,科创企业控制权旁落,不利于长远发展。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安徽扬长避短,创新科技担保机制,针对性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朱安国说,科技担保机制有三大特点,一是纯信用,不需提供反担保措施,基于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等即可融资;二是高效率,对银行审批通过的500万元以下贷款,见贷即保,批量服务,照顾到科技企业成长快特点;三是全周期,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推出不同产品,提供额度不同的融资需求。
应需而生、因需而变,科技担保机制,让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和创新产品直达科创企业最需要的地方,成就科创主体与金融机构的“双向奔赴”。
“我们是一家典型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安徽优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勇俊坦言,科创企业在研发人员投入、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先期投入,但经济收益需要等到科技成果最终转换为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后,所以在此阶段资金缺口通常较大,外加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有效抵押物,导致科创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彭勇俊回忆,2021年,公司正处在由初创期进入成长期的关键切换点。“当时,省科技担保公司通过‘批量贷’产品为企业提供纯信用担保贷款500万元,有效解决了我们备货资金问题,保障了订单交付,最终帮助公司当年度业绩翻番。”彭勇俊说,“结合公司的发展状况,去年科技担保又将我们的授信期从1年调整到3年,减轻了短期还款压力,让我们更加没有顾虑地开展长周期产品研发工作,公司的发展有了更多后劲。”
完善政策支持环境,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最近,安徽天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8条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正在调试安装中。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小,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对资金的要求也就更高。”该公司董事长胡伟表示,在科技担保的助力之下,企业成功获得1000万元的融资,“在传统印象中,一般企业贷款最多几百万元,但在新政策的支持下,我们贷到千万元,这对企业的后续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助力。”
胡伟所说的新政策是界首市设立的科技融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
“相对于一线城市,我们这边的金融生态相对单调,而政策性科技担保体制可以有效补‘短板’。”界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涛介绍,2020年界首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设立科技融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在安徽省现有政银担风险补偿基础上,对合作银行、担保公司按照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分担后实际承担责任,资金池承担30%。
“目前,累计入池企业106户,占全市科技企业58%,累计贷款金额4.3亿元,财政资金放大倍数21.5倍。更重要的是,尚未发生一起代偿,政府没花一分钱,已撬动近4.3亿元融资,这是机制创新的活力体现。”刘涛说。
界首市在全省率先设立科技融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后,岳西县等地随之跟进。目前,省科技担保公司与全省60个市(县、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地方把原有的财政拨款模式变为风险补偿金形式,建立累计超3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放眼全省,2022年,我省制定《安徽省科创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暂行办法》,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等特点,试点设立2亿元省级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科技企业贷款本金损失予以最高35%的风险补偿,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
截至5月末,参与资金池合作的22家合作银行、34家担保机构累计放款总金额794.86亿元、14310户,各机构科技企业贷款增幅同比均超过30%,部分机构增长超60%,其中,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行业企业占比在90%以上。(本报记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