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记者/高岳通讯员/李征

走进共和县沙珠乡上村粉条加工车间,几个师傅分工合作,将一团团白色的淀粉通过翻、盘、拉等工序,变成一缕缕白色的“丝线”缓缓滑入滚水之中,顷刻间变成白色粗细均匀、颇具韧性的粉条。  在人们的印象中,沙化土地算不上种植农作物的沃土,但这种土质却是马铃薯生长的“温床”。共和县沙珠玉地区的沙化土地用来种植马铃薯,可谓“珠联璧合”。  一公斤马铃薯卖3元,做成粉条能卖12元。这就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上村位于沙珠玉乡政府驻地西侧2公里处,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油菜、马铃薯,造成了种植结构单一,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的窘境。而淀粉、粉条加工厂的相继建成投运,无疑给单一种植结构找到了出路。“每天在厂里上班能挣到100元,按照一年生产5批粉条计算,全年能挣到3000元。加上厂里的分红和自家种植的马铃薯,能收入5万元左右。”杨玉梅是上村人,在她的“职业规划”里,农忙时种马铃薯,农闲时到粉条厂上班,既合理又轻松。  近年来,共和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党心民心、提升治理水平的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县委、县政府明确发展定位、强化政策扶持、拓宽增收路径,着力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共和特色、时代特点的发展之路。“进直播间的朋友看一下我手里的这款产品,这是我们共和县下合乐寺村的土鸡,为了保证口感,咱们全部做的真空包装……”前不久,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园开园,园区展厅内工作人员正在直播间里售卖共和县本土的农畜产品。  展厅里,沙棘原浆、藏酸奶、三文鱼块……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几年,共和县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更注重“品牌建设”。该县挖掘地域特色、乡村特点和资源禀赋,以“高原、绿色、有机、无公害”为主题,深入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不断增强农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带动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农畜产品商标32个,认证藏羊牦牛等特色产品14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培育孵化具有SC认证的菜籽油生产企业3家,注册“铁盖光伏羊”“海南赛钦”等本地商标4个,研发共和小菜籽油单品3款,完成“沙珠玉土豆粉、哇合牛羊肉、下合乐寺土鸡、龙羊峡蚕豆、莫热枸杞”等8款产品包装设计, 逐步释放更深远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共和农畜产品的美誉度。  正值盛夏,是高原最美的季节,也是海南人最爱“浪山”的时候。“走,周末烧烤走。”三五好友相邀为伴,寻一处绿地或农家,准备一些吃食,刮一个碗子,一场美好的浪山之旅开始了,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爱浪山,源于海南州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更源于乡村振兴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没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乡村全面振兴就失去基础。作为海南州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些年共和县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下同心、攻坚克难,谱写出了一幅“田园景、山水韵、乡愁味、共奔富”的乡村美丽画卷。  龙羊峡镇后菊花村依托龙羊湖景区地理优势,发展集特色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37万元;  黑马河镇文巴村、正却乎村结合青海湖独特旅游资源和藏文化特色,打造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民俗产业园2座,累计收益150万元;  廿地乡切扎村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积极发展“路衍经济”、住宿餐饮、汽修服务等多渠道就业,拓宽了致富渠道,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3万元。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共和县创新模式,集体经济换挡提速的亮眼成绩。现如今,走进共和县,阡陌大棚,瓜果蔬菜丰收于此;生态农家乐内,游客陶醉于各种特色美食……共和大地,处处散发着新活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