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开始,锂电产业链的“鬼故事”开始增多,其中,产能过剩又是所有“鬼故事”中最惊悚的一个。


(资料图片)

核心在于三个问题:

新能源车需求会不会下滑?锂电池产能会不会过剩?“价格战”会不会爆发?

先说第一个问题。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十个月,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528万辆,同比增长105.4%;全年来看,预计突破700万辆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由于新能源车补贴将在年底终止,导致部分需求前置,再加上整体消费低迷,使得市场纷纷预期明年一季度新能源车的销量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而且再往后,很多观点说看不清楚。

谈谈我们的看法:

首先,不利的宏观形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经济增长的主旋律不会改变、经济刺激也必然势在必行,要有乐观的心态;其次,新能源车的消费逻辑已经由“补贴驱动”转变为“产品驱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不是冲着补贴,新能源车产品本身优于传统燃油车;再有,如果剔除A00级车,目前新能源车的真实渗透率大约在20%左右,如果看全球渗透率的话,则刚过10%这条线。

一句话,新能源车仍是一个高景气度的赛道!

重点说锂电池会不会过剩的问题。

锂电池到底会不会过剩,核心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端。从需求端来说,前面已经提过,此时谈渗透率还早,即便短暂的数据下滑也不会改变长期的发展趋势;从供给端来说,根据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今年10月,我国前十家动力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为95.35%,叠加高资金壁垒、高技术壁垒的行业特点,动力电池行业不太可能会有新的进入者,因此重点看现有企业的扩产情况。

根据公告,宁德时代(300750.SZ)预计到2025年产能将提高至860Gwh,如果考虑未来3年的新扩产项目,预计到2025年总产能有望达到1000GWh。

除此之外,其他电池企业也在扩大产能。

比如,蜂巢能源和中创新航(3931.HK)2025年规划产能分别为600GWh和500GWh;比如,国轩高科(002074.SZ)、亿纬锂能(300014.SZ)、孚能科技(688567.SH)规划产能分别为300GWh、200GWh和120GWh;再比如,欣旺达(300207.SZ)到2025年的全球产能目标也为500GWh。

但是,规划产能仅仅是“一个饼”。

第一,按“1GWh=4个亿”计算,500GWh产能大致需要的资金为2000亿元,鉴于目前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其余电池企业均未实现盈利,试问钱从哪里来?

第二,锂电池是非标产品,属于定制化产品,需要与新车同步研发,是以销定产而不是以产定销,因此电池企业在供货前,至少需要提前2-3年与车企达成合作定点。换句话说,下游车企定点都没有,出货又何从谈起?

一句话,如果没有拿到车企的意向订单,电池企业绝不会盲目扩张产线!

最后回答会不会爆发“价格战”的问题。

第一,从二三线电池企业的角度来说,本身不盈利因此降价意味着更大的亏损;第二,即便电池企业愿意“以亏损换市场份额”,但是以中创新航、欣旺达、国轩高科为代表,上市公司的身份不允许其巨亏或者持续亏损,否则会影响到估值,再联系到公司的财务压力,因此“亏损换市场份额”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第三,从根本上说,降价空间取决于产品成本,一个是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另一个是技术进步、规模优势带来制造成本的下降。在这一方面,优势更大的是宁德时代而不是二三线电池企业;

第四,对于车企来说,2023年可能会迎来新一轮洗牌,走低价换销量、销量不断下滑的车企,可能面临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与车企高度捆绑的电池企业,考虑的不是“降价”的问题,而是订单还存不存在的问题;

第五,从中长期来看,车企的市场集中度会大幅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对成本、供应链稳定、产品综合性能的要求反而更高,因为谁都承担不起供应链环节不稳定给品牌造成的巨大伤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