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受小鹏与大众合作影响,小鹏股价持续冲高。截至当晚收盘,小鹏汽车报收20.22美元/股,市值回升至175亿。
近年,大众集团为了解决自身软件领域的短板,开始推进“本地化合作”战略,先后与地平线与中科创新等国内技术厂商成立合资公司。此外,5月大众投资江淮231亿元,大众安徽成为一汽、上汽之外,第三个合资体系。
毫无疑问,大众期待在中国市场打一场翻身仗。
【资料图】
在“大小”合作的同时,大众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扩大现有合作,旨在解决奥迪中国在国内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
无论是大众投资小鹏,还是奥迪与上汽深化合作,都表明,大众集团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中全面转变策略,开始联合中国厂商,开发下一代ICV的全新本地平台。对于国内新能源厂商而言,大众的投资或许预示着一次技术上的“东风西渐”。
而小鹏成了东风西渐的第一个受益者。
东风西渐
投资小鹏是大众集团围绕中国市场,实施本地电气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大小”合作,两家表述各有侧重。大众集团更强调引入本地技术厂商,其与小鹏将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B级新能源车,新车将补充MEB平台下的产品组合。
小鹏公告提供了更多细节: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和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
结合日前小鹏与投资者沟通会释出的信息,可以看到小鹏是以技术提供者与落地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合作之中。
双方同时提到,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而小鹏汽车的表述,似乎暗指新车将基于小鹏G9的平台和软件联合开发,小鹏主要提供整车平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大众汽车提供工程、供应链能力以及品牌支撑。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众与小鹏合作互补性较强,结合两家现状,首要是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大众能够减少软件方面的开发成本,而小鹏会受益于从大众通用零部件的全球采购模式、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投资小鹏次日,大众汽车集团披露了2023年中期业绩,揭开了大众的焦虑。数据显示上半年其总收入1563亿欧元,同比增长18%,经营利润113亿欧元,同比下滑13.9%。
中国是大众集团全球最大市场,内部转型不力、外部竞争加剧,在国内新能源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大众纯电动汽车交付量仅为6.24万辆,同比下滑2%。大众成立的软件公司Cariad,虽然也在中国成立子公司,但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并未给大众带来明显提升。
正是因为自己人不得力,大众才会将本地化合作作为新的战略。去年大众投资24亿欧元,其子公司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今年上半年,Cariad又与中科创达成立合资公司。
“大众这类外资车企一般采用400V电气架构,而小鹏800V碳化硅都已经量产了。”上述人士认为,在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集中、融合的过程中,考察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在于底盘,“底盘域应该会复用G9”。
大众新能源围绕ID系列展开,相关车型基于MEB电气化模块打造。自2019年,发布首款车型ID.4以来,ID系列在车型上涵盖了紧凑型到大型SUV多个车型,价格覆盖了15-50万区间。
由于ID系列主打紧凑车型,基于G9车型平台展开合作,势必有一重补全车型的考虑。尤其是在合资体系下,大众需要全盘考量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安徽大众的情况。
6-7座的ID.6在尺寸上接近小鹏G6,是一汽大众品牌向上的支柱。而5座的ID.4属于紧凑车型,作为上海大众转型的支撑。车机交互方面,除了打通Apple Watch外,乏善可陈。
从既有车型能够看到,大众与小鹏的合作,绕开了合资体系的相关车型。
需要指出,基于MEB平台的ID系列,没有带来多少变革。在SSP架构难产的情况下,大众能打出的牌只有采用部分SSP架构技术,推出MEB+平台,稍微缩小与国内新能源主机厂的差距。
今年上海车展上,搭载MEB+的ID.7似乎也无法解决乘坐感受差与续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与小鹏展开技术上的合作,显然要务实得多。
小鹏等到迟来的春天
“技术变现一直是我们想实现的方向。2024年,小鹏汽车开始进入技术服务收入时代,是公司技术变现重要拐点。”
7月27日,小鹏与投资者的沟通中,针对与大众的合作,给出了上述关键信息。事实上,国内一众新能源厂商中,小鹏在技术上的投入一直很高,在国内新能源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高研发投入让其背负着巨大成本压力。
今年一季度,小鹏曾跌入谷底。外要应对淡季与价格战,内有车型切换之痛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季度交付数据不理想,拖累单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5.9%。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研发投入仍保持了5.3%的增长,研发投入占比为32.3%。4月16日,小鹏在上海发布全新的智能架构SEPA 2.0“扶摇”,该平台花费百亿,聚合了小鹏在动力补能、智能体系、整车智造等领域最核心的技术。
小鹏汽车在中高阶辅助驾驶能力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截至本月初,小鹏高速NGP累计行驶里程达到3160万公里,用户渗透率达到84.32%。本月初,小鹏汽车向G9与P7i用户推送了新的OTA升级,官方称该版本新一代高速NGP上线后,能够提供“接近L4级体验”。
随着两款新车G6与G9发布,以及调整经销商体系,交付量企稳,小鹏才逐渐走出低谷。即便如此,小鹏仍然没有办法依靠有限的交付量获取汽车制造上的规模化红利。今年上半年小鹏累计交付41435辆,单车毛利为负。
这使得单车毛利低微的小鹏,还得负担持续攀升的研发投入。
三家新势力之中,理想的路径更贴近汽车制造,“套娃”将成本效率发挥到了极致:降低单车制造成本,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规模效应。蔚来背着沉重的换电与庞杂的服务体系,在主品牌受限于高端市场规模之际,副品牌阿尔卑斯将承担扩大用户、摊薄成本的重任。
当理想靠产品上岸,蔚来降维复用服务体系时,小鹏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技术变现的路径,于是大众出现了。
大众7亿美元投资,短期将补充小鹏的流动资金,截至今年一季度,小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341.2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减少76亿元。
真正的价值在于长期,小鹏方面提到,因为主要负责技术和平台,且为已量产产品,对毛利将带来正向影响。简单来说,大众成为了小鹏“技术变现”的重要支点。
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中有一个细节,即搭载XPILOT,而非最新的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合作车型可能不具备城市NGP,例如市区堵车环境、占道施工、不断变道、洒水车等复杂情况。
何小鹏此前曾提到,今年三季度末,小鹏XNGP将去图。一旦XNGP不再依赖高精地图,不再有高精地图资质准入限制后,XNGP服务将迅速在全国铺开。
老“三巨头”面临重组
当大众俯身,奥迪求变时,“BBA”烙在汽车上的印记,正在逐渐淡化。
具体到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于两家而言,大众的供应链基础、渠道以及品牌,为企稳的小鹏提供了更强的动能,同时短期将为小鹏注入现金流支持,长期则为之提供了技术变现的途径。
大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车型空白的问题,合作可能产生鲶鱼效应,激发合资体系新一轮竞赛。毕竟大众安徽在前,联手小鹏在后,一汽与上汽势必要证明自己在新时代中仍有价值。
油车巨子与电车新势力彼此救赎之外,还有更多寓意。
小鹏持续围绕智能驾驶的投入,并非是培养不切实际的“屠龙术”,坐冷板凳依然可以后来居上。更宏大的叙事中,中国汽车产业开始从“技术输入”转向“技术输出”,国内一众厂商百花齐放与白热化的竞争,锤炼出了一批各有所长,且具有战斗力的厂商。
在比亚迪一路狂奔之际,我们不妨再大胆一点,或许新时代的“三巨头”,会不止于一家中国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