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考得不理想,学子们也不必气馁。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很多优秀的人才就用亲身经历告诉学子们,高考失利并不要紧,只要肯登攀,只要肯吃苦,一样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取得好成绩。

今年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左超,1987年出生,如今拥有很多身份,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国家“优青”,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计算光学成像技术领域,他带领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走在国际最前沿,用不断创新,助力我国高端光学仪器独立自主高水平发展。除了科研工作,由他指导的学生,也屡屡在全国性的科技创新大赛中摘得金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取得如今这些耀眼的成绩的左超,当年竟然是高考的“失意者”。

左超高中就读于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高考那一年,身边不少同学都考进了重点院校,他却发挥失常进入了一所三本院校。“那一年的高考,我的确考得很差。家人的失望、自己对未来的彷徨与不知所措都在知道高考成绩后接踵袭来。”左超说道。

进入大学后,左超不停地寻找自己。对于今天自己身处的光学领域研究,他说根本没有预设,“以当时认知可能还没想那么远”。左超坦言。

那时,左超考了许多证书,希望用一次又一次地“考证”寻找自己的能力所在;同时,他还自学了大量的网课,除了本专业外,不断扩充自己的兴趣……“那时,心里憋着一股劲,为了证明自己,不断地调动内驱力。”左超说,年轻的时候多走的一段路,当时看来是“弯路”,如今再看,并不算一件坏事,甚至成为人生中一段最珍贵的经历,“慢慢地我知道了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后来继续读书、做研究,都是出自那种内生的驱动力。”左超从来都不回避他的“高考故事”。

成为一名教师以后,左超经常会问自己本科生,“你为什么要读大学?”问自己的研究生,“你为什么要读研究生?”问题抛出,左超希望得到的是经过个人思考的、出自内心的答案。“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很多以前没有独立意识的孩子,就要开始慢慢独立起来,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了。”左超说,“这是我作为老师、作为一个‘过来人’的责任。”

今年4月,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赛落幕。左超指导的博士生王博文带队的“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成像的开拓者”项目从全球340万个项目中突出重围,获得全国总冠军。这是江苏省高校首次在该项赛事上夺得最高荣誉。王博文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台“计算成像”原理超高清红外成像仪,将成像分辨率大幅提升,创造了红外成像亿像素的世界纪录。而王博文当年也只是一名普通二本毕业生。

采访左超是在今年高考开始前。那时,谈及如何面对高考失利的话题时,左超言,“这个时候讲这个话题会不会影响士气?我希望参加高考的每一位学子都取得好成绩,能一帆风顺,就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于是,才有了这篇“迟到”的稿件。

采访时,左超刚刚从澳大利亚短期交流回国。“凌晨四五点在转机的途中,迷迷糊糊地做了个梦,和国外顶尖大学的学者探讨我们未来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科研平台,如何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左超说,“没有人把你的手脚捆住,也没有人把你的眼睛遮住,是内驱力一直是催促着我往前走,去寻找自己要去寻找的‘目标’。”

对于自己曾经的经历,左超非常愿意分享,他说,“‘三本’就是一个标签,我希望把它直接贴到我的胸前,这个标签留下了当时的自我对自己的反思。” 一次高考结束,人生的大考还在进行。“努力去迎接自己人生的任何一个挑战,任何时候起跑都不算晚。”左超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