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宋迎迎 通讯员 李鲲鹏 王世锋

“这项科技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我国的浮标、潜标等海洋探测监测装备上,系统接收信噪比提升明显,对水声信号调制方式的识别准确率由90%提升至99%。部分成果应用于我国‘奋斗者’号上,使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10909米时,可实现高可靠水声通信。”3月15日,谈起获得中国电子学会鉴定通过的“水声通信噪声干扰抑制与接收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时,青岛科技大学王景景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这是国内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众所周知,水声通信技术主要为水下装备提供通信、定位、导航、遥控所需的无线信息传输服务,尤其在海啸预警等重要场合,一旦数据传输失败,将带来致命性灾难。因此如何实现水下数据的高效可靠无线传输成为全球各国亟须突破的关键技术。王景景表示,我国水声通信技术起步晚,我国周边海域多为浅海,海域环境非常复杂,使得实现高效可靠水声通信面临三大公认难题:一是受近海渔业、工业作业等影响,海洋噪声复杂性高,水声干扰信号多样,导致水声信号信噪比低,水声通信系统可靠性差。二是受海面海底反射、海流等影响,信道多途结构复杂,导致接收端信道估计和均衡复杂度高、精度低。三是受海水中内波、湍流以及收发方相对位置改变的影响,水声信道表现强时变性,水声通信效率低。

记者了解到,为突破水声通信技术“卡脖子”难题,这几年来,王景景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青岛市海洋装备研究所等单位,在3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配套等支持下,实现了理论、方法、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协同发展创新,突破了面向复杂海洋环境的高效可靠水声通信亟须解决的高效水声噪声抑制和干扰抑制技术、稳健水声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和可靠水声调制方式智能识别技术,在水声通信噪声干扰抑制与接收端智能处理技术方向产出系列成果,并进行了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

在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水声通信噪声干扰抑制与接收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上,鉴定委员会专家们表示,该项新技术成果可应用于复杂海洋环境下水下探测、监测等需要稳定高可靠水声通信技术的领域,为海啸预警、海洋灾害预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底资源探测与开发、海洋救援、海洋预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航空大学何友教授和中国工程院张宏科院士等专家对此项科技成果作出这样的评价,“涉及技术复杂,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于多家单位的海洋装备,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王景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科研团队还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应用于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的水下数据实时传输。新技术用于海洋探测监测装备,可有效提升水下装备间高效可靠水声通信能力,为海洋信息获取、海啸预警、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应用于无人船/艇等装备,可大幅提升水下数据采集的高效可靠性,增强水下监测探测能力;应用于海洋牧场,可有效监测网箱养殖环境和鱼群状态,提高养殖的智能化水平。

“创新无止境,科研不停步。未来,我有信心带领团队借助青岛临海的地域特色,继续在水声通信领域不断攻坚克难,持续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重大国防需求,为保障国家海洋安全、发展区域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王景景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