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达到预期,商业航天业怎么办?

升空后的第四分钟,爬升不到 25 英里(40 公里),星舰在空中爆炸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已经是其因压力阀疑似冻结再战之后的结果,此前,马斯克就曾宣称,此次发射耗资约30亿美元,这也是SpaceX 此次所付出的资本代价。就这样,这颗“人类史上最强”以及相信是关注度当下最高的火箭的首次试飞宣告失败。

而在星舰爆炸后不久,马斯克却在推特上写道,“恭喜 SpaceX 团队进行激动人心的 Starship 试射!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布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来,在一次次的爆炸中,SpaceX 已经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也已经彻底改变了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航天业格局;二来,一旦Starship 成功入轨,确实就会谱写出一部商业公司开启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画卷。

而在大洋彼岸,国内的众多同业人员,也从未有过一天停止自己的探索,并不断贡献出自己毕生之力。

巧合的是,前不久,4月12日,投中信息做了一场关于“太空经济卡位赛”的闭门沙龙,在这次由弘毅资本支持的投中2½系列沙龙之商业航天闭门沙龙中,十几位与会的嘉宾为商业航天往前推动发展之现状提供了很多行业值得思考和投资的方向,投中信息有幸记录下了这些片段,共享:

01 没达到预期,商业航天业怎么办?

沙龙上,熙诚金睿执行董事刘亚飞坦言到,其机构目前也在频繁地和太空领域的项目接触,也希望有所布局。底层逻辑就是看到了商业航天的广阔前景,毕竟选择一个赛道就希望其未来可以成长为万亿赛道,整个产业可以发展成为万亿产业。

这样的话,即便产业成长过程中,曾经涌现过一万家企业,将来99.9%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掉队了,但想象空间大,回报倍数高,就会是投资机构喜欢的类型。

刘亚飞以自己的测算为赛道加油助力:将来如果发展比较理想,天上的六七万颗卫星中,中国至少占到三成,产业链上下延伸延伸,从卫星制造到电子、机械元器件,从火箭发射到电子、机械、推进剂组件,以及相关服务,产业链够宽也够长,大概率会成为万亿产业,投资机构有望从中发掘大批营收数十亿以上的细分龙头公司。

从形成商业闭环来看,最终的买单方目前还是政府,不过要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未来的买单方应当是消费者和企业。目前略显端倪的需求包括卫星通信、实时的卫星数据服务等。如果有一天,消费者与企业愿意买单的金额能够覆盖掉卫星运营的费用,那么卫星产业带来的价值将会是现在难以想象的大,确实值得兴奋。

国科嘉和执行董事魏玮就表示,商业航天一直是国科嘉和重点关注的赛道之一,此次分享的几位企业嘉宾也有来自国科嘉和的被投企业,中科卫星和国科华路。

商业航天是业内有名的“三高一长”行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它的最终指向是市场应用,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这和“国家队”承担的科技进步引领作用还不大一样,民营行业需要用最稳定且成本最低的技术,进一步将技术产业化。

因此,现在市场还处于共同做大蛋糕的阶段,只有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后,行业才会逐渐繁荣。作为资方,国科嘉和也希望可以通过技术资本的优势赋能更商业航天企业进入低成本、高性能和量产的快速发展轨道。

新鼎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嘉扬就此表示,新鼎资本从2019年开始关注商业航天,且在2021年投资了蓝箭航天和星际荣耀,一直都在坚定地布局,这其中的投资逻辑就是要先看总体,再往上游看,布局产业链。

在这过程中,王嘉扬也发现,商业航天来源于体制内,现阶段更多还是依托于国家队的支持发展,随着上游产业链民营航天多起来,后面商业化的格局会逐渐打开。

比如,火箭可能是目前限制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下游卫星厂商没有达到天上的渠道,业务就会受限,这两年火箭主打商业化之后,也在慢慢地激活整个产业。

等整个行业慢慢发展起来,体制内外互相互补,上游市场才会整体起来,再加之有突破性的技术出现,并且有成建制的团队,某个创业项目才能快速地推动行业实现质的突破。

对此,作为投资人,弘毅图灵基金总经理郑建伟则直接表明,历来业界达成的共识是,商业航天属于倒逼型产业,有些项目可遇而不可求,只能先投资再慢慢培养。

此话怎讲?商业航天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不仅是国防,更多是颠覆性的商业应用,比如5G给通信行业带来的颠覆,这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

只有不把商业航天当成吹泡的互联网,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乐观地往后看,不跟风,不放弃不抛弃,才能当做基石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也收获自身的“火箭之名”。

而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在大的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下,提升自身发射和布星的能力,结合当下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技术不断推进的同时,踏实抓住机会,而不是被风口迷失。

润土投资合伙人高世明也谈到,无论是从可预期的产业规模还是从可能涌现的商业创新点上,以商业航天为代表的太空经济产业,尽管当下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将爆发出指数级增长的潜力。马斯克的星舰之所以让人激动,因为大家看到了人类活动空间从地球到宇宙实现的可能性,这对投资人来说,也意味着拐点将至。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选择投一个产业,不管是由于新技术还是旧技术重构引起,从商业上来说,还是要看是否能最终解决实际的应用和需求,所以一定不是能做产品所以去创业,而应该考虑我的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摸清用户真正的需求,找到客户期待的关键点,才能最终取得较大的成功。

不然,即便是发射到太空一万多颗卫星,如果不能找到契合了哪部分真实的而非假想的需求,也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助力。

而作为创业公司,需要找到市场的真实需求,只要这个需求足够巨大,解决的问题足够伟大,就算初期需要耗费极高的成本,市场和机构也会买单,因为随着试错过程的逐步累积,产品终将趋于完善并达到可实用、可商用的状态,这才是真正有商业价值和有意义的产品,星舰的伟大就正在于此。

高世明还指出,对于投资人来说,无论是运载、整星、零部件还是新的动力系统,投资人都更倾向于投资有更大理想、更大突破、更强综合能力的团队,要有成事的能力支撑,这样才能在民营航天逐步发展壮大的时候,抓住自己所看到的机会。

腾业创投合伙人孙敬伟也补充到,国家正在战略上不断开放军民融合的市场,而很多行业一旦放开就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这在铁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已经被屡次验证,商业航天要从开放市场中受益还确实要做好商业的闭环,不然只有牛人和技术,连用户和需求在哪儿都不知道,就很难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

此外就是要在现有的情况下,创业之时就提前想好,在有限的资源支持下,如何适应国际规则,迈过卡脖子的坎,并将其结合自身技术提高自身壁垒,做好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走到最后商业落地的环节。

具体而言,腾业创投也投了不少商业航天相关项目,例如已经有十多颗在轨卫星的物联网星座项目国电高科、高轨天基测控与中继通信卫星天链项目苍宇天基等,也近距离调研过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其它项目和创业者,看到了风口下项目的生存现状和挑战。

所以除了常规的创业项目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和产品必备因素之外,商业航天还要结合国内特殊的军民融合政策支持,做好和国家队配合,先到先得占据比如卫星频率、轨位等一些稀缺资源和业务许可或者供应商配套资质,才能真正解决商业落地实现的问题。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最好要用市场化的机制把效率发挥到极致,因为只有跑得足够快,成本控制足够好,效率足够高,才有机会在产业链中和其他企业相互配合,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云九资本合伙人王京则从资本角度开始观察,早在投资之时就要关注相关企业早期融资储备能力是否足够,毕竟,火箭的发射是有一定失败概率的,而一旦失败后续生产第二枚火箭是否有资金就格外重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京经常跟内部同事交流时也表示,不要尝试用投其他行业的逻辑来计算商业航天赛道,资本市场的逻辑一直在变,投资有时候反而是在形成新的共识,所以作为投资人本身也要明白差距的客观存在,且确定最终强劲的需求,做好调研,多算算商业航天对中国商业航天整体贡献的账。

那么,在大逻辑下,如何提高成功的概率?就是不要一味的追求可靠性、成功率,反而是要在一定的成功率之上,是否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只有成本下降最大的概率下,商业价值化率才最高,且国外横向对比最大的优势也在于成本。

而一旦成本降下来,市场早就存在,创业项目自身的竞争力就会有,需求和收入立竿见影。在此之前,则只需要保证创业者此前是关键人物,且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来保证后续研发不会因为融资而捉襟见肘,尤其是可以保证后续不同路线的时候可以用资本的力量来对冲风险,而这也是云九资本为何投资东方空间的基本逻辑。

02 做像SpaceX一样的创业先行者

作为太空骨干网建设者,国科华路高级副总裁康录发深处其中最大的感受是,航空航天一定是一个大赛道,甚至可以类比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步带来社会转型的大机会,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军事实力给今天中国航空航天的转型做了强大的后盾,想象市场空间更是巨大无比,而且三年内可以看到财务表现,单单中继星网络目标是发射108颗,前三颗上去第三年就可以实现7亿元净利润。

在康录发看来,中继星不但可以大幅度缓解目前中国测控资源的稀缺性,可以让价格大幅度下降,还可以在太空提供卫星之间大带宽数据传输信道,其独特技术特点,甚至可以带动新型的星上与地面终端产业、芯片产业的发展。

而且值得欣喜的是,当下商业航天的相关技术正在不断进步,比如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中继星太空转发可以用激光信道,也大大地提升了整体系统容量。

这样一来,在满足中国确定的需求下,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出海成为主流需求之一,中继星还可以服务全球范围内的中小国家。

氦星光联创始人&CEO谭俊表示公司研发的激光通信终端可以给导航星、遥感星、通信星使用,并且在做客户选择的时候也会寻找有效客户,先找到最接近商用的、整个形态最明确的客户,且未来可以扩展的市场也是相对明确的。

这样一来,就只需要考虑如何在找到有效客户的时候,完成服务谁、谁付费的商业闭环,先优先保证提高公司创业的下限。

毕竟,现在的现状就是商业航天还处于比较早期的过程,未来更多的客户还有待观察,天上的星网也还没建成,只能先做好管理预期,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尽力提高下限,然后不断向上探索。

箭元科技副总裁黄缇萦则表示,对于目前充满颠覆性创新的航天赛道来说,对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和把握非常重要。

Space X是这个大航天时代的引领者和革命者,通过重复使用降低火箭使用成本,又通过颠覆性创新,采用工业不锈钢材料,将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液体运载火箭发射成本可以降低至约40美元/公斤,有望率先形成低成本进入太空的能力和平台。

根据目前国家太空基建的巨大市场需求,可重复、低成本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箭元科技锚定未来商业航天对运载火箭平民化、航班化的本质需求,坚定采用了“不锈钢+液氧甲烷”的技术路线,并于去年圆满完成国内首个全尺寸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子级静态点火试验,验证了总体方案和产品可靠性的同时,确实感受到了技术颠覆对于成本的指数级下降和工业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箭元科技明年还将实施全尺寸子级海上回收试验,突破大型液体火箭海上回收技术,为尽快满足客户需求,奠定基础。

而在中科卫星副董事长佟建勋看来,遥感行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成熟度,在A股已经有两家基于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但从遥感应用解决方案来说其目标客户还没有规模化延伸到小B端和C端,而随着目前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星的性能越来越好,星的数量越来越多,会反向激活市场应用场景的规模。

尤其是当整个遥感数据质量和效率高到接近即时高分辨率标准,会激活小B、C端客户的海量需求,这个市场需求总量在逐步上升。

对于中科卫星来说,本身就在做遥感星的设计、载荷研制及星座运营,在实现SAR载荷产业化、标准化的同时,将认真的做好已规划的星座建设与运营,并希望通过与同行业的共同努力,在数据的供给侧实现最优化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推动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星测未来联合创始人&COO曹德志则汇总道,当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是投资的好时候,市场目前正逐步走入商业化竞争阶段,在产业链条的每一个位置都能找到有民营企业在做,并且链条也在不断的动态整合,呈现一幅千帆竞逐的画面。

同时,根据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的调研,2022年美国在航天领域支出了620亿美元,超过其他国家航天支出总和,所以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企业也会感受到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压力,也需要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再在商业模式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去创造更大的市场,努力实现更快的增速。

当然,曹德志也表示,大家始终也要保持稳扎稳打,扎实做事,不断进步的理念——尽管对比互联网产业,商业航天的发展是相对平缓的,期待一家公司在两三年时间就成功上市,这也超过了做一家硬科技商业航天企业的正常认知,不管多远的路,都依然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认可支持。

但他也认为,在近一两年中,随着星河动力、中科宇航、天兵科技、东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公司的火箭不断发射成功,运载能力的瓶颈将得到解决,因此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行业就会迎来一个较大的增速,这是值得期待的。

而随着商业火箭的成功发射以及发射“航班化”,商业卫星的批量制造逐步成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要素已经齐备,同时诸多航天技术融入社会业务场景,创造商业价值的事情也在逐步扩散开来,所以接下来的时间,商业航天产业一定会给出更多的发展回报和产业惊喜来。

沙龙中,众多嘉宾讨论了此前几个火箭公司融资抱团等泡沫现象,发现其实国内适度泡沫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且泡沫密度远低于国外,所以众人笑谈到,如果想投一家商业航天的公司,最好就是找到其火箭发射的前一刻,这样又可以看到未来美好的前景,又可以控制相对合适的估值,顺带还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毕竟,就在火箭发射之前,风险足够大,但一旦成功,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回报也一定都会很好。

这正如曹德志所言,衷心的希望所有的火箭公司都发射成功,我们也希望国内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诞生出诸如SpaceX这样商业航天的建设者与推动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