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新实业爆发前夕,万千新实业企业奔赴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前沿,用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和升级自主产业链。他们让我们知道,实业不是发展缓慢的代名词,而新实业企业以奔腾之姿,插上科创的翅膀破空而出,他们将推动中国下个30年的经济崛起,突破曾经在实业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封锁和商业发展瓶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时代交替之际,创业黑马联合微众银行微众企业+,共同发起系列专题报道“实业奔腾•科创新力量”。我们希望通过此次专题报道,一起发现推动中国自主产业链发展的科创新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小微企业的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展现的价值。

本期是“实业奔腾•科创新力量”专题报道第002期。

相比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20%,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有6000多亿斤,2021粮食总产量高达13657亿斤,谷物、肉类、花生、茶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上一代农业产业先辈们,用科学技术改变了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解决了上千年的“饥饿大国”的命题,使得中国十几亿人不再忍饥挨饿。

但是,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过去几十年,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去生产粮食,粮食产量上来了,但是耕地,许多地方生态环境被完全破坏了......”,中振智农创始人张红革在接受i黑马采访时表示。

从2014年开始,我国农业部就公开警示,“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随后每年的数据都显示,我国土壤沙化,酸化、盐碱化越发严重,许多土地已经种不出粮食,甚至地下水也被严重污染,这威胁到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使命”,张红革表示。中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但耕地面积只占7%左右,如何用这7%的耕地去养活十几亿人口一直是我国粮食方面的重大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虽然采用传统的退耕还林模式有一定效果,但这种传统方式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效率也不高。

农业+环保,才是解决下一个我国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红革做微生态循环农业已经做了30年了。循环农业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提高土壤养分、降解土壤里的有害元素,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只有土壤健康,才能可持续多产出健康的粮食。然而,技术创新这条路并不好走,没有前人的经验、没有项目资金,只能自己不断摸索着前进。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张红革团队终于研发出三套成熟的技术,分别为:钼稻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盐碱地及地力提升技术,目前已经开始推广实施,受到了许多地方政府的好评。

在山东,张红革与政府合作,仅仅用9个月就拯救了一片盐碱耕地。而在广东清远,张红革与他的技术团队也成为了农民们“最喜欢的人”,中振智农的技术人员每次去拜访农户,都会被杀鸡宰鸭的招待。他们让已经退化的土地重获生机,种出粮食,增加收入。

“我们国家的盐碱地有15亿亩,其中可以改良的土地至少有四五亿亩,如果改造成功,那我们的粮食安全就真正安全了啊!”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给予政府对新农业、环保的补贴,中振智农迎来了业务爆发。已经多地政府与张红革积极谈判,期望解决当地盐碱地这个重点问题。

01

60后的家国情怀:踏实做事

把脚放泥土里才能有最先进创新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张红革就投身市场经济,毕业后去了深圳的一家港资公司。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国外的农业技术和产业模式。国外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创新让他意识到中国的农业模式过于传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方式无法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只能靠不断进口让百姓都能吃上饭。

张红革是60后,那个年代基本家家户户都缺粮,小时候经历过吃不饱饭的记忆。每每想起这些场景,更坚定了他的想法:中国的稻田必须更沉些。但是在公司里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张红革毅然递上辞职信,决定自己创业。

“你感觉创业感觉难吗?”,听到这个问题后,60后的创业者张红革叹了一口气:“怎么不难”。

在过去十几年中,生态农业长期并未受到重视,但是张红革身上有一股那个年代的拼劲。张红革在中振智农十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去募资或者找寻太多补贴,而是自力更生,“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然后投入到研发上”,他表示。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若想将科技创新引入到农业中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张红革只靠自有的资金断断续续进行。他是个实诚人,有人劝他申请项目资金,他却拒绝了:“我不能申请,首先是申请了未必能批。就算是能批,我把这些事情做完还是研发不出来,没有结果,我等于是骗了国家的钱。”

研发的过程漫长又痛苦,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条路走出了无数个岔口,好,那就再返回摸索着走。这条新农业的路意义重大,不仅是解决我国土壤问题,还为了鼓励年轻人从事到农业中去。传统农业不仅累,而且收入低,年轻人不愿将种地产粮作为自己的职业。张红革想,要是我们这辈人走了,传统农业谁又能接手呢?

肩上担着深深的忧虑,脚下粘着稻田的泥土。张红革团队终于研发出了成熟的三套技术。

02

“稻”路开了个好头

张红革团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拿到钼稻米地方标准的。在种植之前,张红革会先做两个工作:首先对土壤进行检测,如果发现土壤有不足的地方,就会用降解的微生物先把土壤治理好,使它成为优质的耕地;其次是在水稻杨花之前,张红革会使用一种富集钼元素的微生物菌群,菌群通过植物的毛细孔作用进入到水稻里面,这样种植出来的粮食就会富含钼元素。

张红革表示:“钼稻米的口感比普通的大米更香、更糯,颜色也更亮。因为生物的降解技术让钼稻米木包含了钼、锌等元素,也包括其他一些养分,比如蛋白质、氨基酸。肾是一个人的发动机,如果肾不好,免疫力也低下,很容易生病。而钼对肝肾帮助是最大的,长期吃钼稻米,人的身体状态会越来越好。”

目前,广东省惠东县大岭街道白沙布村已经试种了50亩钼稻米,张红革计划下一步定在东北。

钼稻米是张红革研发出三套技术的其中一个——功能性食品,其余两套技术分别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盐碱地的改良。

张红革在山东做了盐碱地的试验,一般盐碱地PH高于8.2或者8.3则称盐碱趋于严重化。张红革试验的那块盐碱地PH值高达8.8,望着那片地,他心里暗暗想:这个试验必须成功。

仅仅九个月的时间,张红革团队便把盐碱地全部修复完成,修复后的PH值是1.7,达到了国家的高标准农田的标准。盐碱地的改良与农业环境、粮食安全都是环环相扣的,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张红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家的盐碱地有15亿亩,其中可以改良的土地至少有四五亿亩。如果解决了四五亿亩的盐碱地,中国粮食安全就真正安全了。”

03

稻田没有最香,只有更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安全一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以后,大家不止关注能不能吃饱,还关心能不能吃好、吃得放心。

张红革早些便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研发过程中也将各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最终研发出有效解决问题且非常环保的三套技术。张红革从没想过靠技术挣钱牟利,他的心里只装着土壤和粮食。技术成熟后,张红革也接触了一些有名的机构,他对资本方有一定的要求,那些纯粹想赚大钱、想牺牲老百姓利益的机构绝不合作,他会选择有实力、有国家情怀的企业一起来做这样的事。

张红革团队人并不多,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从20多岁到40岁这个范围内的核心的管理层技术人员占比是最高的。张红革想,通过技术的创新让农民收入增加,可以让年轻人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通过技术所产生的附加值,让年轻人也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回报。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朝着这行走过来,粮食安全问题就不用担心没人接手了。

这条“稻”路走了30年,还没走到头,也走不到头。张红革认为稻田没有最香,只有更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