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前两周的上扬后,本周股指出现涨跌两难的十字线,沪指、深指涨幅仅0.3%上下,创指还下跌了0.65%。
(相关资料图)
上周,笔者曾撰文提及,尽管防疫20条利好股市,但言反转为时尚早。那么在大盘上下两难之际,接下来股市又将如何演绎呢?
我们先来看经济基本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表明,实体经济已基本见底。
“三驾马车”数据显示,消费:1-10月消费仅增长0.6%,比1-9月( 0.7%)还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10月单月下降0.5%。自今年4月消费跌至谷底后一路上行,9月还增长了2.5%。本来10月有国庆长假,又是最好的金秋季节,消费理应增长,居然从9月的2.5%一下子回落至10月的-0.5%。这是多少年来很少见到的低点。
投资: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比1-9月(5.9%)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仅增长1.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2.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1%,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和二手房房价环比下降的分别达到58个和62个。民间投资仅增长1.6%,房地产量价齐跌,也是20来年没有出现过的。
进出口:1-10月,进出口总额增长9.5%;而10月单月增长6.9%。10月份的数据也低于平均水平。
此外,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虽然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但服务业生产指数仅增长0.1%,10月单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更低至47.0%。
正是在这样的低增长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优化防疫政策20条,央行和银保监会支持房地产发展16条,以及文旅部关于“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等等。而众所周知,房地产、跨省旅游等,均与服务业的低迷数据密切相关。
发改委相关发言人日前表示,11-12月新一轮支持政策还将密集出台。
再来看货币政策和资金面。
11月17日刚刚发布的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有三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特别强调“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预示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较小。二是“用好用足稳楼市政策空间”,表明楼市可能走出最艰难的时刻,这对房地产和金融行业有一定的利好作用。三是“人民币汇率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预示人民币兑美元不会持续贬值,而实际上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对其他主要货币(欧元、日元、英镑)则有所升值。这应该是外资不断流入A股市场的重要背景,当然还同A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估值偏低,且已接近历史底部有关。据统计,北向资金已连续5日(11月11日-17日)抄底A股,合计净流入金额达418.3亿元。另一个因素是,近期债券基金出现集体下跌,引发部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破净”,估计也会有部分资金流入股市。
如果之后的数据表明,实体经济确实是在10月份见底,那么A股于10月底11月初走出底部就有坚实的基础;震荡上行就将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从操作层面看,还是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在笔者看来,中长期还得看大蓝筹和龙头股,尤其是占权重较大的金融与房地产中的领头羊。而中短期则侧重医药行业,包括生物医药、中药、仿制药、创新药、新冠防控概念、生物疫苗,以及医药商业等等。广州4.8万人感染仅2例重症(均为伴有多种基础病的老年人)、无1例死亡,以及跨省游正在逐步恢复等情形,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和正在自备必要的药物,同时抓紧疫苗接种。鉴于很多自备药并非处方药,医药商业行业将迎来机遇。
医药商业上接医药研发制造等生产端,下连医院、零售药店等消费端,是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外发达的医药商业市场,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前五大医药商业企业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我国患者大部分药品在医院配方取药,随着“以药养医”到“医药分开”的逐步改革,以目前上市医药商业企业为主体的行业集中度提升、连锁化程度提高,加之医药电商的发展新趋势,不仅在新冠疫情下,就从长期来看,这一板块稳健增长的潜力同样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