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更高的性能要求,正在推动材料环节寻求新的突破。

6月27日晚,杉杉股份(600884.SH)公告,公司董事会同意下属子公司在宁波市鄞州区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


(资料图片)

另一负极龙头贝特瑞此前已率先试水,今年4月初其硅基负极材料建设项目在深圳开工。

两家公司,是目前国内可以实现硅基负极批量化生产的仅有的两家企业,投资金额、拟建产能相同,就连建设周期也计划在2023年底前后完工。不同之处在于,贝特瑞一期产能为1.5万吨,杉杉股份略低,为1万吨。

6月28日,杉杉股份一位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硅基负极,公司前几年就已经开始研究,去年出货量在百吨左右,今年预计会达到千吨级别。”该人士特别强调,硅基负极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肯定要布局,不可能白白空起。

不过,不同声音同样存在。同属行业龙头的某负极企业人士便指出,“现阶段,不能确定硅基材料一定是负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资金余额56亿,再投50亿?

杉杉股份的手头不宽裕。

其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截至2022年3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约56亿元,另有四川眉山、云南安宁等负极项目资本支出计划。”

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何该公司还要执意建设4万吨硅基负极产能?

这可能与下游动力电池行业的变化趋势有关。

经过近几年发展,石墨负极的能量密度几乎达到了理论值的上限,而下游车企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仍在提升。比如特斯拉主推的4680大圆柱电池,以及宁德时代近期发布的麒麟电池,无不要求更高的能量密度。

在工艺开发到一定程度后,效用边际递减,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材料的创新来实现。

负极材料,可分为碳系、非碳系两类,前者代表为石墨负极,为当前主流负极材料,后者则包含了钛基、硅基、锡基材料、氮化物和金属锂等不同类别。

与石墨负极相比,硅基负极理论上具备更为明显的优势。

百川盈孚负极行业分析师周浩表示,硅基负极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低,但是硅基负极理论上的克容量为4200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在能量密度上完全是一个更高维度级别的存在。

缺点也同样存在,当硅与锂发生合金化反应的时候,硅的体积会急剧膨胀100%—300%,严重影响锂电池的使用时间。

所以,现阶段的硅基负极,主要是在石墨负极中掺杂10%左右的硅基材料,以提高动力电池性能,4680电池便是如此。

就贝特瑞、杉杉股份的建设周期来看,亦与下游预计的2023年新型电池量产节点相吻合。

此次杉杉股份规划的一期1万吨硅基产能,自取得施工许可证起算,预计2022年底开工,建设周期为12个月。

“本项目符合市场增长需求。基于市场对高能量快充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随着下游大圆柱电池以及长续航快充车型规模化量产,中信证券预计2026年硅基负极材料需求规模将达10万吨。”杉杉股份公告指出。

不过,此次公司投资新产能仍然有豪赌之嫌。一方面公司账面可动用资金不多,另一方面公司至今尚无在手订单。

“现阶段硅基负极主供3C、数码和电动工具,动力电池领域已经通过部分厂家的产品测试,至于具体是哪几家不便透露。”前述杉杉股份人士透露。

不过,在问及公司是否具备动力电池领域订单时,该人士表示尚未取得,“动力电池的量要远大于数码产品,加上硅基负极没有石墨化工序,未来可能会成为重要的盈利点,现在公司是为未来做前期布局。”

商用变数仍存,另有行业龙头保持观望

与杉杉股份下“重注”押宝硅基负极,和卖方等中介机构的强烈看好不同,仍然有不少负极企业保持观望,而这代表了部分产业资本的态度。

“目前还没有看到客户明显的需求,没有拿到客户的批量订单,至于接下来硅基负极能否一定会成为负极的发展方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也不能确定。”国内某负极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与杉杉股份相对激进扩产,这家负极企业表现得更加现实,要先将石墨负极的利润赚到手。

据上述人士介绍,最近三四年,公司客户都在不断催货,所以公司现阶段希望提高资金利用率,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有效的市场里。

那么,假设明年硅基负极市场爆发,该负极企业岂不是会落后一步?

“过去几年,也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疑问,不过最后行业的发展证明,反而是其他企业会快人一步。如果后续硅基负极需求上来了,公司在中试生产线的基础上,产能很快会配上来。”上述负极企业人士指出。

需要指出的是,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环节的压倒性优势不同,国内负极材料头部企业的差距并不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于5月初推出的报道表明,目前负极行业前三甲贝特瑞、璞泰来和杉杉股份的差距不算太大,2021年负极材料收入分别65亿元、51亿元和41亿元。

2020年、2021年石墨化加工费上涨,使得石墨化自给率成为了影响不同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因素之一,自给率越高,利润率越高。

那么,在硅基负极可能成为“新风口”的背景下,是否又提供了一个负极龙头企业拉开差距的机会?

“就石墨负极来看,石墨化自给率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相比之下,造粒、炭化等环节的技术要更为核心。”上述负极企业人士指出。

至于硅基负极接下来的产业化,仍然存在诸多变量。

以宁德时代近期发布的麒麟电池为例,特点之一便包括了“4C稳定快充”。前述负极人士向记者反馈称,麒麟电池并未明确使用硅基负极,同时消费类电池采用石墨负极,甚至也可以实现5C快充,“硅基负极的技术层面,公司也不存在太大的瓶颈,很多同行都有相应的技术储备。”

国民技术(300077.SZ)近期在投资者平台回答投资者的提问,也可以说明当前硅基负极的实际情形,“公司子公司斯诺在硅碳负极材料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未来将继续保持对相关技术的研发。但目前硅基负极在动力电池市场暂无大规模商用需求,公司将持续积极关注行业最新发展。”

然而,中科电气(300035.SZ)等多家上市公司的硅基负极产品,却已进入或者完成中试阶段。

或许,硅基负极的真正产业化,可能还需一些新的契机,比如特斯拉4680电池的大规模放量以,及更多动力电池企业的跟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