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对轿车情有独钟,前有格力、美的,后有海尔。

走到天花板的家电企业都在寻找下一个“终端”,从白电到黑电,从手机到板,再到现在的汽车。此前,格力、美的和小米纷纷高调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其理由也很简单,很多家电企业认为像蔚来、理想、小鹏、哪吒这样“不带电”的外来户都可以砸钱做电动车,那么,在上下游产业链上都有优势的家电企业更是“水楼台先得月”,又“带电”又有钱,资金技术渠道一应俱全,进入电动车市场似乎顺理成章。

但电动车市场真的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吗?未必!

从产业跨度来看,能做好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未必就能做好汽车;虽然它们都“带电”,但这里面的阻力还是比较大的。此前格力曾想借道银隆(现名:格力钛)进军电动车领域,但在股东大会上居然被“缺乏长远眼光”的中小股东给否决了。后来董明珠只能依靠自己一己之力做电动车,不过到现在还没有成型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华为这样的ICT巨头也一直对自有品牌的电动车小心谨慎,一直强调只是利用技术赋能车企,自己不会进入整车制造。消费电子巨头苹果、三星对于进入汽车制造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在今年3月传出苹果的汽车制造团队已经解散。

即便是在电动车领域有所突破的造车“新势力”,其实很多也是赔本赚吆喝,“蔚小理”亏得一塌糊涂,很多都在为上游锂矿、锂电池企业打工。目前的电动车领域的无序竞争很像早期互联网巨头的“战国之乱”,很多都是亏钱占市场占渠道,希望在市场稳定以后有一席之地。但重资产的汽车制造与轻资产的互联网又有天壤之别,“新势力”沿袭的轻资产砸钱模式还没看到希望,各个家电巨头又携资金品牌和渠道参战,这已经进入一个红海竞争的范畴了。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竞争只需要砸钱,不需要这个产业链的配合,但汽车制造能复制这种模式吗?显然不能。苹果之所以解散汽车制造团队,就是传闻没有找到合适的代工厂。

当然,海尔也可以称自己的造车模式就是复制华为和小米的模式,与华为利用ICT优势赋能车企比较相似,自己只是输出品牌以及通过旗下工业互联网台赋能连接汽车制造相关企业,把车和家两个生活应用场景智能连接,从而实现万物互联。与华为不同的是,海尔此次造车会有自己的品牌,也将采用代工模式与车企合作进行代工。也就是说,海尔造车也可能是全方位的,以拉长自己智能家电的产业链,这种想法和小米比较类似。

最后说一点有意思的事,就在消费电子巨头、ICT巨头纷纷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之时,造车“新势力”却逆向而动,比如“蔚来”宣称自己要做手机了。这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