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意见》提出了20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以及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预计到2025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深圳并不是第一个出台专门的产业政策发力促经济的一线城市。早在今年1月,上海就出台了《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将支持零部件、原材料等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实际销售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重大项目,支持比例为项目新增投资的30%,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对于EDA、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重大项目,项目新增投资可放宽到不低于5000万元,支持比例为项目新增投资的30%,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对于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开展有利于促进本市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工艺产线应用的流片服务,相关流片费计入项目新增投资,对流片费给予30%的支持,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

不难看出,二季度各地不断出台因地适宜的促经济增长政策,重点在于突出区域特色。比如5月底天津推出的《天津市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在拉动经济方面重点突出基建投资,包括加快推进水务工程建设、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同期浙江发布了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围绕物流、外贸外资、金融、房地产、消费、城市改造、投资等方面,新出台更有力度、更有针对的政策措施;6月初,四川也印发《扎实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提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四川将全面开工建设3个铁路项目、7个高速公路项目及一批水利工程,并加快“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和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即便是像深圳和上海这样在消费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有产业重叠的区域,各自发展的重点也不太一样。比如上海重点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因为上海全市集成电路从业人数达20万人,软件行业从业人员达58万人,还拥有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上海微电子、中微公司这样的全产业链明星企业;而深圳则在新兴产业上下大包围,打造包括网络与通信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现代时尚产业、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在内的20大集群,既有与上海直接竞争的领域,也有网络通信、数字创意、海洋产业、现代时尚产业这样的错位竞争领域,将充分发挥深圳本地华为、腾讯、飞亚达这些各个优势企业领头羊的作用。

由于目前国内产业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只有发挥各自区域的特色产业并与投资相结合,灵活拉动经济增长,不拘一格百舸争流,最终实现国内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