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是影响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年来,中国流通业现代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

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日在《求是》刊登的署名文章《以高水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出,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构建对接产销、贯通城乡、联通内外的高标准现代商贸流通网络;补齐流通设施短板,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升跨境物流能力,促进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

促进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

新年伊始,中国迎来首个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五年规划《“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国务院批复强调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培育壮大现代流通企业,提升现代流通治理水,全面形成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与《规划》相契合的是,年来,在培育壮大流通市场主体、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补齐城乡流通短板等方面,商务部已有部署和规划。

去年8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健全现代流通体系,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从“六个提升”推进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包括提升流通网络布局、流通基础设施、流通主体竞争力、流通发展方式、供应链现代化水和内外贸一体化程度。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对国际商报记者直言,虽然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巨大,但“条块分割”的现状既影响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也将使区域间贸易量减少或者萎缩。而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可以使社会流通更有效率,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受益,也可以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推进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激发内需潜力,使GDP更高、更优化。

“为此,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从价格体系、市场秩序、物流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此外,还要完善一系列标准体系和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形成。”洪涛说。

加快补齐城乡流通短板

乡村消费市场作为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城乡流通还存在着一些短板,突出表现在冷链物流设施水低、城乡配送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衔接配套不够等方面。”洪涛说,“下一步发力的重点是通过发展冷链物流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双提升。”

去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培育骨干企业、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集中度等规划。作为中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规划》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对此表示,下一步,为贯彻落实好《“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务部将在流通领域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着力增强三种能力:一是抓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商品化处理能力。二是抓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干线冷链物流建设,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三是抓终端零售网络“冷环境”建设,增强冷链配送能力。

此外,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尽快补齐农村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短板,包括完善交通路网、提升乡村道路等级等,并健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在城乡不同区域设立多层次商业网点,改善农村地区商业环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