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江苏常青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青科技”)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声。
抓住产业发展春风,推动技术自主可控
(资料图)
常青科技是一家主要从事高分子新材料特种单体及专用助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二乙烯苯、甲基苯乙烯等新材料特种单体以及亚磷酸三苯酯系列等高分子新材料专用助剂,产品可用于风电、核电、光电、高铁辅助电机、日化用品、特种涂料树脂等终端产品,应用领域广阔。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塑料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在顶层设计上支持高分子产业发展。常青科技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主研发的同时牵头国内知名高校,开展独家深度合作进行技术攻关。
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常青科技为取得先发优势,基于持续的研发和技术积累,公司推出了多项创新性产品,如低萘且间对比可控的高纯度二乙烯苯、低含水量且无酚酮醛的高纯度α-甲基苯乙烯、高纯度间二乙苯、无酚亚磷酸酯系列产品等,均为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的产品。
近期,常青科技自主创新研发的间二丙烯基苯(1,3-二异丙烯基)国产化技术成功突破,作为工业领域重要的交联剂,其在制备高性能超分子聚合物方面表现优异,据石化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报道,该产品的顺利投产,有效连接和疏通了我国高性能特种分子聚合物产业链的“断点”和“堵点”,填补了国内高端交联剂领域空白,这对我国高性能特种分子聚合物的研发水平必将有深远影响。
经营业绩稳定,走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自成立以来,常青科技始终专注于精细化工行业的深耕,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了成熟高效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以及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公司持续聚焦主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99%以上。表现在公司业绩上,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4105.86万元、56190.51万元、75736.96万元和44202.85万元,实现净利润累计4.4亿元,保持持续增长,经营业绩稳定。
由于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公司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积累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公司已与离子交换树脂生产知名企业蓝晓科技(300487)、苏青集团、漂莱特集团、德国朗盛、美国杜邦;PVC稳定剂生产知名企业德国熊牌、韩国KD;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荣盛石化(002493)、恒逸石化(000703)等知名企业或其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由于常青科技所处细分领域内单个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压力较小,同时,行业壁垒比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客户群体更加稳固。可持续盈利能力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常青科技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加固研发创新体系,突破“卡脖子”国产化难题
尼龙66是一种相比于尼龙6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纤维和工程塑料。可应用于高档民用服装以及特殊用途的服装。作为工程塑料,在“以塑代钢”的新趋势下,凭借轻质化、耐热、耐高温、高强度等多种性能优势,成为车辆减重的新选择,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成为尼龙66需求增长的新驱动力,包括在电动汽车断路器、锂电池框架和壳体、充电插头和插座、发动机控制单元、传感器、冷却阀和连接器等诸多应用领域,尼龙66都是理想的材料。
近年来,尼龙66的价格不断上涨,己二腈是其关键中间体,正是由于己二腈完全依赖进口,受人工、天气等因素影响导致的不可抗力事件,一次次地打破了市场的供需平衡,实现己二腈国产化迫在眉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曾多次发文,鼓励国内企业攻克己二腈相关技术,支持化工行业和相关企业解决尼龙66“自给率不足”等问题,促进产业链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此次上市,常青科技拟募集资金8.5亿元用于特种聚合材料助剂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2.15亿元,募集资金到位将进一步充实弹药库。
其中,公司将新增PL-30年产能30,000吨,该产品正是用于尼龙66核心原材料己二腈的生产。面对己二腈技术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困局,公司PL-30产品为国内企业研发丁二烯氢氰化合成己二腈生产工艺的重要助剂,消耗量是己二腈产量的10%以上,为己二腈国产化的必须品,按国内未来预计将建成的45万吨/年己二腈能产计算,每年至少需要消耗45,000吨亚磷酸酯PL-30,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充足。
当前我国对于己二腈的需求缺口较大,进口依赖度较高。随着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立,尼龙66下游需求领域的不断扩展,国内尼龙66生产企业齐翔腾达(002408)、神马股份(600810)等纷纷规划扩大产能,并着力实现国产化,以求进一步改善对己二腈的进口依赖程度。
此外,在公司的研发创新体系中,截止本招股意向书签署日,常青科技的专利数量合计已达到7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并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打通产业链。公司已经成功掌握了从纯苯、甲苯、乙烯、丙烯到高品质二乙苯、甲乙苯、异丙苯、二异丙苯等关键中间体的生产技术,以及从苯酚、三氯化磷到亚磷酸三苯酯及其衍生物的苯酚回用环保生产技术,打通了从基础化工原材料到特种单体及专用助剂产品的产业链,提升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拓展了公司的市场空间和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