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学生很忙,阅读如何来“抢占”时间?刷短视频、看直播,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现在的孩子、家长和老师,是否仍有着慢读一本书的心境?

图说: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寻找阅读伙伴

“如果未来学校只有两门课程,你会选择哪两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曾经把这个问题抛给老师们,经过讨论,大家选择了阅读和体育,前者充盈精神,后者强健身体。虽然大学学的专业是数学,但万玮坦言,从小自己就是个书迷,至今保持着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在他看来,集体阅读,和同好分享是提升阅读兴趣的好方法。令他感动的是,如今在平和校园,一群学生在老师带动下自发参与了清晨晨读《论语》的活动,参与者会轮流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习的本质是验证猜想的过程。”万玮强调,带着问题来阅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图说: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介绍,为了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宝山区打造了家校协同的“阅读育人场”,构建了全员导师制,一名导师指导10个家庭,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共读一本书,建立“书圈”,分享观点。

图书馆升级为“书院”

当“快文化”让阅读变得越来越“泛”,越来越“短”,越来越“碎”,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从快到慢,由浅入深?中国中学校长郑敏芳介绍,2017年开始,学校引入“书局”概念,在初高中校区相继打造了“最美图书馆”,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既符合学生审美情趣,也可以随时记录阅读进度,无限扩大了阅读空间。2018年, “书局”升级为“菁莪书院”,让图书馆成为“寻三两知己、看中外经典、研上下古今”的新“阅读”场域。此外,学校与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共同打造“行走中国”阅读课程体系,作为“馆校合作”的成功典型,中国中学多篇教案入选《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集》。

图说:中国中学校长郑敏芳

郑敏芳介绍,中国中学也将阅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关于时令节气的美文推送,让学生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顺天应人,守正出奇”道理;在一些主题日活动中,也和阅读结合起来,例如,“无校服日”推出的“服饰”搭配专题读书活动等,受到学生欢迎。

用数字技术“画像”

书海浩瀚,时间有限,如何为学生精准导航?张治介绍,宝山区还通过数字赋能为阅读画像,从儿童心智系统的结构出发,科学制定阅读能力维度标准与评价体系。“我们要让阅读推送更加精准,不仅仅是投其所好,比如,给比较胆怯的孩子推送一些勇敢、冒险之类的书籍,促进他的心智成长。”张治说。此外,宝山区还通过数字阅读平台、多媒体视听室、元宇宙数字孪生校园、名著导读视频等方式,让阅读“更多量,更多样”。

郑敏芳认为,数字化工具的赋能让阅读的维度更加宽泛多元,让阅读指导更有针对性。通过对学生阅读时长、注意力和文本挑战等数据的分析,教师从整体上了解了学生们喜欢的阅读主题和文本体裁,更明确了不同学生对小说、诗歌、绘本、非虚构类图书等不同的阅读立场。

图说:金山区第二小学校长金平

提供个性化辅导

“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化很大。作为教育管理者,面对认知发展能力不同的学生,我们该如何为他们提供‘适性教育’呢?”金山区第二小学校长金平说,发现这个问题后,学校与上海市教育学会携手开启了“不一样的阅读者”育人实践之旅。例如,有的孩子阅读速度非常缓慢,读文字时经常漏字、加字、混淆字音、颠倒次序,写生字时笔顺结构不分或者很难写出来一个完整的汉字,教师团队借助中文在线等课堂教学资源,为这部分孩子提供每周一次阅读兴趣课,进行读写能力专项训练,提供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逐渐有能力去感受阅读的快乐。

据悉,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强调,教育工作者不仅自身要加强阅读,更要努力让青少年更多地参与阅读。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祝郁希望,通过世界读书日活动能够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中小学生的阅读教育,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握方向、注重创新阅读载体、强化数字赋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实现读书育人的目标。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