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观到乐观,只需要一个月。短短27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从10月31日的年内新低14597.31点,涨到12月7日的19737.31点——重新站上半年线,涨幅达35.21%。不过,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仍然分别下跌16.87%和24.70%,表明港股仍处于底部阶段。
多位港股投资者指出,港股市场14597点历史底部已经明确,大幅反弹之后是反转。有投资人预测,港股在明年有16%的上升空间。另有投资人表示,港股市场将分三个阶段演进,即超跌股均值回归、上市公司盈利面确认、转型升级且业绩高增股的持续新高。
(相关资料图)
外资、南下资金港股抢筹
部分私募满仓运作
在港股气势如虹的大涨背后,有外资、南向资金、企业回购资金“联合”抢筹的功劳。
数据显示,以MSCI中国指数为追踪目标的iShares MSCI中国ETF在11月上涨了约32%,资金流入量约为5.67亿美元,最新规模为73亿美元。11月30日,流入iShares中国大型股ETF的单日资金达到1.05亿美元,为今年3月来最高。中金金瑞CSI中国互联网ETF在11月为资金正流入,是近5个月来首次。
海外不少投资中国的基金资金流入持续转正,包括贝莱德、高盛、摩根大通在内的全球巨头,不断加仓中国资产,“扫货”港股,如摩根大通在过去一个月累计耗资超70亿港元增持包括美团、康希诺生物、中国平安、港交所、再鼎医药、药明康德、理想汽车、小鹏汽车-W和哔哩哔哩-W等港股,仅11月29日当天,摩根大通就耗资近31亿港元增持美团,这些公司股价涨幅显著。
南向资金方面,2022年以来合计有3791亿港元南下,10月中下旬以来流入规模明显增加。从港股通ETF规模看,60多只港股通ETF的规模年内实现增长,中概互联网ETF和恒生互联网ETF的最新规模高达374亿元和249亿元,恒生科技指数ETF、恒生ETF、恒生科技ETF的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港股公司回购规模也很可观。今年以来截至12月7日,包括腾讯控股、潍柴动力、友邦保险和长城汽车等223家港股公司实施回购,回购总金额达到928亿港元——是2021年380.68亿港元的2.4倍,其中腾讯控股和友邦保险今年回购总金额分别超过280亿港元、240亿港元。
随着各路资金的涌入,恒指连连向上,同时私募仓位也有进一步提升。投资港股的格雷投资总经理张可兴告诉《红周刊》,他们港股目前仓位在30%左右,在恒指15000点附近加了一个小目标,主要在互联网、生物药、物业服务,医疗服务和食品饮料等行业,“整体表现还是非常超预期的,从底部的反弹幅度基本都在50%到翻倍”。
和合首创(香港)执行董事陈达表示,“目前的美港股几乎满仓运行,最近反弹幅度非常大”。
开思基金投资总监倪飞向《红周刊》坦诚,“专户和自主发行的集合产品满仓运作,渠道产品根据不同的要求,仓位在50%~70%之间运作,超低股票涨得还是比较多”。
港股进入技术性牛市
互联网可以穿越牛熊
一般认为,市场从低位上涨幅度达到20%就是技术性走牛,而港股市场这一轮上涨就满足这个“指标”。
那么,港股市场是否由此确立了反转形态,并在之后向更高点位前进?对此,陈达告诉《红周刊》,现在各个右侧信号的释放,极大概率是反转,“压抑港股大半年的各类较大较宏观的影响因子,包括美联储的加息进入阻力期,俄乌冲突有趋缓的信号释放,国内量化宽松的预期等等,都朝着能让港股估值抬升的方向发展”。
陈达进一步用中概股科技公司最新业绩佐证确认港股是反转,“更重要的是,我观察了各大中概股科技公司刚刚发出的Q3财报,业绩都显示出一定的韧性,大多优于预期。在降本增效一侧为公司的微观基本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倪飞也认为港股是反转,不是反弹。“港元汇率从弱边大幅回弹到了7.77附近,向强边靠拢,说明港元买入非常强劲,背后是海外资金大量回流。这种回流不是短暂的,我判断2023年四季度,美联储要降息,而股市是提前半年反应的,也就是明年上半年会出现流动性拐点带来的一种趋势性的行情,叠加国内管控预期拐点,恢复真正的常态化,基本面 流动性的持续好转,带来市场反转而不是反弹。不过,反转的形态不是v字形也不是U字形,是一个趋势向上的螺旋式上升——进两步退一步,齿轮状,但斜率不是30度也不是45度。”
但张可兴认为,“目前在两万点附近我觉得应该相对的保持一点点的谨慎和清醒。”
因为对当前市场所处位置的看法不同,决定了上述投资人对后市判断存在差异。
陈达保守估计,港股在明年有16%的上升空间,“股市并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是经济的天气预报(且很可能不准),其定价至少反映市场对于未来一年甚至几年的一种预期,所以在2022年较低的一个基数水平上,如果预期2023-2024年中国经济有较大复苏,那么港股与A股很可能有牛市。”
陈达看好港股估值极度压抑的恒生科技板块。虽然恒生科技指数以及美股KWEB中概指数,在11月都录得历史最好的50%的当月涨幅,但他依然建议,“可以加仓,但未来如果进一步抬升估值,不建议追高。与房地产相比,我个人更看好互联网,因为其周期性属性相对弱,而且互联网本质上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支持各个行业更加有效率发展的工具与技术,是一个可以穿越牛熊的投资板块。”
倪飞告诉《红周刊》,互联网企业与房地产行业都碰到了发展的瓶颈,互联网企业因为用户数的见顶,需要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房地产公司希望在存量市场中,通过提高集中度来提升盈利增长,从而出现强者恒强的上市公司。
张可兴则提醒说,港股的一些互联网、医药相关的一些龙头股票已出现了至少50%以上的上涨,这个幅度是一个差不多的反弹高度。
港股进一步修复可分为三阶段
盈利增长情况决定公司估值表现
中信证券认为,政策预期扭转,外资有望持续回流港股,此外,预计2023年二季度起港股将逐步迎来估值和业绩的双重修复。
对于行业演进节奏,倪飞向《红周刊》分析指出,第一阶段是超跌反弹股票均值回归;第二阶段,确认超跌反弹的上市公司盈利能不能出现增长,被证伪的出局,被证实的创新高;第三阶段,是那些受益转型升级,能够持续增长的企业会持续创新高,比如受益于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制造、生物制药等行业,上市公司会有持续上涨的空间。“如我看好的康方生物BD一个双抗,首付款5亿美元。这是国内领先的双抗创新药公司,具有独家品种,是国家鼓励的、真正的创新公司。”
倪飞表示,上市公司盈利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经过疫情防控的淘汰,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明显得到提升,这对港股牛市形成长期正面支持。“从投资策略上来看,要寻找未来三五年盈利能够持续增长的行业与公司。其中,估值和成长性匹配,也就是PE在五年均值附近就可以。腾讯控股能不能回到700港元,取决于它能不能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把产业互联网做起来。未来很多过剩行业的出清需要较长时间。港股的结构性行情也会刺激A股的相关行业、公司的上涨,提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形成良性循环”。
张可兴也认为,整体上看,港股行情向上必然会对A股市场形成提振作用,“比如说我们看到港股一些餐饮、出行,包括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每日股价涨幅都在10个点、20个点,那将特别大的刺激整个市场情绪,对A股来说也让投资人产生加速入场的冲动。”
张可兴对《红周刊》坦言,“我坚定看好A股、港股市场未来,大盘至少是震荡向上的结构性行情。在结构性行情中,我看好的方向有两个:中长期主要看好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生物医药等科创方向的机会;短期看好疫情后复苏为主的消费方向。无论从资本市场近期消费股的强势表现,还是具体防疫政策的边际变化,都是超预期的。当然,参考其他经济体的有效经验,在放开后大概率会面临消费短期不如预期的情况,但是总体上应该是前低后高的节奏,我相信这些预期判断在资本市场应该有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