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微创系第七个IPO要来了。

投资界-天天IPO消息,5月18日,微创心律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高盛和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此前一轮融资中,公司投后估值达到90亿元。


(相关资料图)

而在此之前,微创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脑科学已经登陆港股;心脉医疗、微电生理登陆科创板,微创系已经累计收获6家上市公司,令人惊叹。

更让人惊讶的是,微创系还在分拆孵化——微创骨科、微创康复、微创医美......曾有报道称,微创系五年内的上市企业有望突破10家,堪称真正的上市公司生产工厂。

而缔造这一切的,是一位来自山东淄博的医学博士——常兆华,今年刚刚年满60岁。

心脏起搏器撑起一个IPO

云锋高瓴春华集结,估值90亿

微创系第七个IPO成色几何?

招股书显示,微创心律是一家研发驱动的商业阶段医疗技术公司,专长用于心律管理(CRM)的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2018年,微创医疗发布公告,宣布与云锋基金共同出资约15亿港元收购意大利医械公司LivaNova旗下心律管理业务(CRM)品牌索林(Sorin),这便是微创心律的诞生起源。

目前,微创心律拥有的CRM产品组合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心律管理患者监护仪及心律不齐诊断器械。截至目前,共有36个产品实现商业化。

这里需要提及一个背景:CRM器械行业在技术、制造、监管及服务方面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仅有五大跨国企业进入该领域并拥有2021年全球市场份额逾90%。其中,微创心律是唯一仅专注于CRM器械的公司,这条赛道看起来宽敞明亮。

按2021年心脏起搏器的销售收入及销量计算,微创心律是中国制造心脏起搏器的第一大供应商。另外,微创心律产品因其性价比高,在欧洲非常畅销,比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及奥地利等,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目前公司也将国际化脚步扩展至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等其他重要成熟市场,并正在进入巴西、印度及阿根廷等新兴市场。

一路走来,微创心律也集结了一支投资方队伍。

根据招股书,微创心律获得数轮投资。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7月,微创心律完成了1.5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高瓴和微创医疗共同领投,完成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了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90亿元。今年4月,微创心律也以90亿人民币的企业估值入选《2023·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至此,微创心律身后云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包括云锋基金、高瓴、碧桂园、中金公司、易方达香港、⼯银国际以及春华资本等。目前,云峰基金为微创心律第二大股东,持股16.82%;高瓴管理的SPR-VI Holdings持股12.56%,为微创心律第三大股东。

尽管CRM器械行业是一条相对蓝海的赛道,但从经营业绩上来看,微创心律依然处于亏损。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微创心律分别产生营收1.8亿美元、2.2亿美元及2.05亿美元,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分别为4980.1万美元、8869.6万美元及1.23亿美元。

对此,微创心律表示主要由于业务扩张导致公司产生大量成本,经营开支在过去三年有所增长并超出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出现下滑,微创心律表示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所致,即欧元兑美元在2021年及2022年大幅贬值。

一款创新医疗器械,从立项到临床试验、审批上市,往往需5-10年,所花费用多到难以想象。这点也能从微创医疗的研发费用上可见一二。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8.99亿元,是2008年的32倍多。此次虽然站到了IPO门口,但征途依然漫漫。

微创系崛起

一个淄博老乡的创业史

回顾微创崛起之路,不得不提一位刚过花甲之年的医学博士——常兆华。

出生于1963年,常兆华来自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槐务东村,1979年考入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分别于1983年及1985年获得制冷工程学士学位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后来,他遇到了华泽钊教授,才正式接触到生物医学领域。

华泽钊教授是国家“制冷和低温工程”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温工程热物理和生物医学结合的低温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受导师启蒙,常兆华决定转向生物学科,1987年赴美国求学并在1992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

毕业后,常兆华作为科研人员顺利地进入了美国医疗器械企业Cryomedical Sciences,从首席科学家到研发部主任一路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1996年,他又到另一家顶尖医疗器械企业ENDOcare 担任研发副总裁。

彼时,常兆华的待遇非常优渥,他曾对媒体回忆说:“我在美国担任上市公司副总裁的时候,出门都是司机开加长豪华轿车接送,还会有人专门乘飞机赶去听我的演讲。”上世纪90年代,微创伤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手术中已经非常普及,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十分落后,基本上停留在“手术刀+止血钳”时代,能够进行微创伤手术治疗的医院及医生寥寥无几,器材依赖进口,价格也是天价。

当时,摆在中国患者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花费国外患者数倍的费用获得挽救生命的机会,要么放弃更好的治疗方案。

目睹国内外医疗器械领域巨大的差距,常兆华选择回国创业。1998年,常兆华来到了上海浦东张江郭守敬路的一个小厂房,从孤零零的一张办公桌开始,创立了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启创业之路。

那时的张江像是一个农田跟河道交织的大农场,常兆华办公所在的郭守敬路上,三公里以内,连红绿灯都很少见。“刚到张江,确实很有落差。这里一片荒凉,都是农田,别说地铁了,连公交站都没有。晚上加完班,出租车也叫不到,只能睡在实验室的水泥地上,第二天再回家。”常兆华曾回忆。

一开始,常兆华的创业思路很简单:先仿制国外器械,再逐步进行自主研发。1999年,微创医疗推出中国第一根PTCA球囊扩张导管,一年后做出了中国第一根冠脉裸支架,2004年,中国第一根冠脉药物支架Firebird火鸟同样出自微创之手。

从最早的球囊导管起步,到随后的金属裸支架、药物支架,再到最新的靶向药物洗脱支架系统,用仿制替代的办法,微创医疗支架价格只有进口支架的三分之一,凭借这样的价格优势,公司成功挤占了强生、波科等海外医疗企业巨头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心脏支架,让微创医疗名声大噪。

2010年,微创医疗成功登陆港股,最新市值270多亿港元。就这样,常兆华坐拥人生第一家上市公司。

批量生产上市公司

由微创医疗开始,一个庞大的微创系帝国崛起。

那是把微创医疗做上市之后,常兆华的野心更大了,不再聚焦于心脏支架,开始收集新技术,心血管介入、心律管理、骨科、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电生理、神经介入、内分泌治疗及生命科技、康复护理、医疗机器人、辅助生殖、眼科、医美、医疗机器人、人工心脏、脑科学……几乎集齐了所有医疗器械细分赛道。

相对应的,微创系全面开花——微创进入糖尿病领域,后来成立微创骨科;接着进军电生理,微创神通、微创心脉、微创手术器材相继成立。2015年,成立微创医疗机器人;2017年,创立微创优通,进入泌尿及妇女健康领域;2018年,在法国巴黎设立微创心率管理总部……曾有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8秒,就有一个微创医疗的产品用于救治患者。

但问题很快浮现。由于公司体量过大,一大群高管和工程师的激励机制并不到位。曾有一段时间,不少微创员工离职另起炉灶。比如启明医疗的訾振军、沛嘉医疗创始人张一、心玮医疗王国辉都是从微创医疗走出的。还有外资公司也用薪资翻倍加股权的条件来挖角,外界甚至用“政变式离职”来形容微创的人才流失情况。

这迫使着常兆华转变思维。“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模式,把公司做成一个产业集团,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后来,常兆华按照产品线分拆公司逐个上市,既能创造大量高级管理职位,解决员工上升路径问题,又能完成股权激励,避免“财散人散”的局面。

另外,成熟业务上市也能够为新产品的研发找钱。医疗研发需要长周期,在试错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微创医疗的利润根本无法支持自己多条并行研发管线。

于是,微创医疗从2019年开始了“大裂变”。首先被拆分的是心脏植入类器材研发业务——心脉医疗,2019年7月顺利登陆科创板,成为拆分后首家挂牌公司,最新市值170亿元。

随后,常兆华加速分拆速度——

2021年2月,心通医疗登陆港股,最新市值50亿港元。同年11月,微创机器人完成香港上市,最新市值185亿港元。

2022年7月,微创脑科学登陆港股,最新市值72亿港元。另一家子公司微电生理也在去年8月份登陆科创板,最新市值107亿元。

换言之,微创系几乎以一年两家的节奏批量诞生IPO。

在一级市场,曾有不少VC/PE机构参与了微创系公司上市前的融资。比如2021年心通医疗上市时,融资名单中出现了中金公司、华兴资本、高瓴创投、清池资本等。微创机器人资方则包括高瓴创投、CPE源峰、科创投集团、国新科创基金等。

最巅峰的时候,微创系上市公司市值总和最高超过2600多亿元,但目前微创系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不足600亿。

回想2020年的股东大会上,常兆华说,微创医疗“是有万亿市值基因的一个公司”。但目前目标仍然遥远,正如他也坦言“我们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模式能不能成功,我们也不知道”。这一切,拭目以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