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迎来“监管风暴”,11月以来共有19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数量再创年内新高。其中,过去5天4位董事长被查,内幕交易成“重灾区”。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立文律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幕交易最大危害就是破坏了证券市场交易信息公开的公平性、交易机会的公平性,也是对证券市场契约精神的严重损害,削弱了投资主体对证券交易市场、交易规则、监管主体的必要信任和发展信心。
内幕交易成“重灾区”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1日至25日,短短5天时间,已有8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中包含4位A股董事长被证监会“盯上”。
从案由来看,内幕交易成“重灾区”,涉及2位董事长,而涉嫌操纵证券市场、涉嫌信披违法违规各涉及1位董事长。
上述4位董事长分别是昊志机电、弘亚数控两家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先后因涉嫌内幕交易,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华扬联众实控人兼董事长苏同涉嫌操纵市场被证监会立案;梦洁股份及其董事长姜天武等5人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
此前,“牙茅”通策医疗11月1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吕建明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事涉一笔约1.43亿元的关联交易,成为投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监管部门如此密集出手,释放了什么信号?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采取“高压严打”之势,一方面是为净化证券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投资者。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内幕交易不仅侵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对于那些脚踏实地做企业以及遵纪守法做投资的人而言,也会带来一种不良的示范效应,如果内幕交易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对于认真做实业人群是不公平的。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从事内部交易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付建指出,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完善公司治理,从而在源头上防范内幕交易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内部教育,其次要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运作,加强内部信息的管理,最后要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11月迎来监管风暴
近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明显增多,数据显示,仅在11月21日至25日期间,已有8家上市公司遭证监会立案调查,一周被立案的数量远远超过此前一个月的数量,相比之下,今年8月至10月分别只有5家、4家、3家公司被立案调查。
时间再拉长来看,截至11月25日,11月以来共有19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对于被立案调查的原因,超七成是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控股股东或董监高被立案调查,主要涉嫌短线交易、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方面。
11月以来,惠程科技、模塑科技、梦洁股份、瑞斯康达、康隆达、江苏舜天、国瑞科技、ST华英、ST中利、*ST未来等上市公司接连被证监会立案,且皆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公司更是成了重点对象。
此外,千亿锂电池龙头恩捷股份董事长李晓明被公安机关监视居住,其曾以440亿元财富蝉联云南首富。
2022年强制退市数量创新高
近期,泽达易盛、*ST紫晶两家上市公司11月18日发布公告称,因为财务造假分别被罚款1.5亿元和9492万元,上市均未满三年,即因涉嫌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触及退市风险警示,未来还可能被强制退市。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已有42家公司被强制退市,是近五年来清退数量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而2021年强制退市有17家,近两年已退市公司数量加起来,占30多年来全部总量的40%。
开源证券认为,在退市新规的推动下,目前常态化退市已初现成效。在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的当下,即使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暂时没有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未来也可能会被投资者“用脚投票”,最后也可能走向退市。
“对退市的评价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应退尽退。”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李明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退市常态化是困扰资本市场的难事、大事,2020年以来,证监会“靶向”发力精准打击“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退市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办公室副主任戴钦公也表示,今年前10个月,证监会已累计作出249份行政处罚决定,罚没款累计15.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