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渭南】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

5月30日,渭南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二十大精神在东秦”系列新闻发布会。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郭雅文介绍,预计到5月底,渭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旅游业呈现高开稳走的发展态势。

郭雅文介绍,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三个年”活动为统揽,坚持市级全域谋划、县域特色彰显、文旅项目支撑、市县一体提升,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发掘、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品牌塑造、传播推广“五大行动”,擦亮“万里黄河看渭南”“黄河华山·家在渭南”“岳渎相望、华夏根脉、大美渭南欢迎您”三张文旅名片,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为打造黄河文化渭南新地标、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贡献文旅力量。

打造华彩渭南  开展系列文旅主题活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将出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2023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实施方案》,立足三张文旅名片,突出“五大行动”,为“十四五”后三年和2023年文化文物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发展方向、确定奋斗目标、提供发展路径;出台《渭南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立足全市丰厚的文化、文物和旅游资源,给全市11个县市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询诊把脉,实现“一县一定位、一县一政策、一县一品牌”。     

正在编制的《渭南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渭南“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我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子;编制《陕西省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陕西省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大荔县、蒲城县为重点,全域推进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在创新中发展 县域特色次第花开

各县市区统筹保护与开发,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蒲城县率先举办“春风来·梨花开”主题梨花文化旅游节,开通西安—蒲城梨花节旅游专列,打造《甘北风云》沉浸式旅游新场景,做好“花文章”,赋能乡村振兴。

华山景区成功举办陕西数字文旅融合发展论坛暨华山数字文旅发布会,发布了数字文旅“登峰计划”,推出了数字形象“沉小香”、元宇宙场景“华山灵境”以及首款数字纪念门票,同时给游客们赠送华山数字文旅消费券。华山、潼关古城、洽川景区、党家村景区等14个点位分别列入3条文旅部“大美乡村在路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富平县曹村镇、临渭区桥南镇、韩城市金城街道入选国家“四季春晚”示范展示点;韩城古城实践教育基地获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

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列入国家库项目7个,目前中省支持下达资金的项目4个,总投资1.331亿元,下达中央资金1.04亿元;另外3个项目总投资6590万元,申请2023年中央预算内资金5152万元;增补项目12个待省发改委批复。列入省级重点项目计划项目1个,总投资3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1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2000万元。

渭南市列入全省文旅高质量项目16个,总投资105亿元;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90.8亿元。策划渭南市夜游经济项目46个,储备文化传承保护利用项目3个。潼关县古城景区二级集散中心和户外温泉建成投运;富平县堑城文化旅游景区(一期),蒲城国家时间博物馆、王鼎相国府廉政教育基地,白水仓颉庙游客服务中心,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旅项目圆满竣工。

推出6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高规格召开渭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了4场文旅专家主题论坛,发布了全市文旅业态创新发展白皮书,推出了“黄河回声”等6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创新“文旅+交通”新模式,西安至福州的“华彩渭南”文旅专列跨越陕西、河南、安徽和福建等重要客源地。

积极搭建渭南公共文化云平台,“渭南有戏·周周有活动”全年计划演出73场次,渭南市群众文化节“大地欢歌 乐在盛世”戏曲大家唱精彩上演,文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对味”。

下一步,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为抓手,坚持市级统筹、县市实施、全域设计、项目支撑,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