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到太监,有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就是明末叱咤风云的“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命锦衣卫逮捕魏忠贤,押回北京审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上吊自杀,其余党亦被肃清。魏忠贤在把持朝政期间、作威作福,甚至可以做到只手遮天。他做“九千岁”期间,其权势之大,甚至到了全国多地为其修生祠的地步——历史上享此殊荣的太监,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他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将杨涟、左光斗等人残害致死,亦成为其滔天大罪的又一佐证。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学者对魏忠贤的解读有了新的不同。从为人来看,魏忠贤媚上欺下、打压政敌、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可谓是坏事做绝。其收的义子、走狗无数,可谓是乌烟瘴气,令世人所不齿。但令人不解的是,天启帝一崩、新上位的崇祯帝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把他给收拾了。这其中原因在笔者看来,无外乎三点:其一,魏忠贤虽然势大,但骨子里还是个奴才。奴才再蛮横,主子的话还是要听。这得益于明太祖自建国以来推行的高度集权的皇权专制。一个阉人再凶猛,倘若想篡位、别说清流们不会放过他,老百姓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其二,新帝上台,魏忠贤不知其底细,犹豫中错过了先机。快刀方能斩乱麻,魏忠贤被崇祯抢占了先机。且之前魏忠贤树敌太多,就一朝溃败了。其三,势力均衡所至。天启一朝,之所以政权相对稳定,并不是因为阉党一家独大,而是皇权、百官、阉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魏忠贤作为三极中的一极,并不能左右皇权,倘若强意为之,就会有覆灭之险。所以崇祯很爽快的收拾了魏忠贤。但结果呢?仅仅十七年之后,大明就亡了。三极平衡被打破,崇祯帝无法遏制东林党人的势力越做越大。正是这群看似清廉为国的“忠直之士”,面对内忧外患的种种愚蠢、荒唐的消极应对,才彻底的断送了大明江山。综合而论,魏忠贤虽然人品不好、但起码算得上是个能臣。他主政期间启用熊廷弼固守辽东、发掘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也算是为国家出了一份力。而且他所大肆打击的东林党人,本就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所在,只有遏制住这样的政党,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朝堂势力的均衡。1644年,当披头散发的崇祯帝写下罪己诏、大呼“诸臣误我”并含恨上吊时,会不会想到自己当初最得意的灭阉党一事,其实是自己错了?“明之亡,实忘于明神宗”、“明之灭,因除忠贤而起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