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随着气温的回升,春天的脚步越走越,但受疫情散发影响,住宿业仍然身处“寒冬”。

硬扛

“酒店属于餐饮住宿旅游行业,受疫情影响巨大。客源急剧减少,收入全面萎缩,但是日常各项固定成本支出因疫情影响不降反增。同时,作为人员密集型服务行业又承担着解决就业的社会责任。在疫情影响下,企业入不敷出的情况持续两年多,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资金风险日益加剧。”洲际酒店集团业主协会人资专委会主任、甘肃会展中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广欣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协会每季度都会调查跟踪行业百家重点企业经营情况,虽然2021年上半年市场逐步回暖,受调查企业经营稳步恢复,基本接2019年水,但从2021年7月下旬起,多地疫情反弹给行业带来新的压力,常规经营旺季暑期市场被叫停,“十一”期间省际间流动减少,多点疫情导致多个城市叫停省级旅游、会议、宴会等活动,部分城市甚至叫停了堂食,行业再遇经营难关。

“对于征用接待隔离人员的酒店而言,企业一方面承担着额外的装修和设施破坏、消杀投入、员工补贴、员工隔离期成本、空置期损失,另一方面,后期的全面消杀和设备用品更换也让酒店的负担加重。”陈新华说。

酒店投资人同样感到负担沉重。“尤其是那些带杠杆投资的酒店投资人。疫情带来的冲击导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上海资深酒店投资人沈军强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有的酒店投资人忍痛割爱,为了及时止损,把物业提前退了,或者打折亏本转让。“关闭与转让是投资人的一种无奈选择。更多的人选择坚持,长期持有并经营,和疫情‘耗’下去,但是耗一两年可以,还能耗多久呢?很多酒店投资人心里是没底的。这个损失对于绝大多数投资人来讲都是拖不起的。”

自救

疫情给服务业,尤其是对酒店这种住宿、餐饮人员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市场环境、经营措施、供应保障、人员管控等多方面带来了诸多新挑战。

疫情倒逼下,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提速,住宿业步入了“数智”快车道。在赵广欣看来,服务业除了个化、特色化服务之外,底层还是需要用坚强的科技网络数据支撑,才能保障健康稳的安全运营环境。

例如,兰州皇冠假日酒店引进了智能化布草管理系统,从清洗熨烫配送运输再到房间布草更换,全流程智能化监控,既节省了布草管理的人员成本,更能为客人提供安心、安全的住宿体验,符合疫情期间的防控要求。

疫情影响,人们消费水有所降低,酒店业尤其是高星级酒店消费人群明显减少。市场消费也更趋理,从个人消费到商务消费都对价格更加敏感。赵广欣表示,消费水的变化要求酒店不得不转变经营模式,酒店产品从高端化逐渐向民化转变,接待活动从高端、大规模逐渐向小型活动转变。

一些酒店企业也在探索扩大业务发展空间。例如,格兰云天集团正积极推进“酒店+X”业务,只要与现有酒店业务不冲突,“X”业务可以是自有品牌的咖啡,也可以是借助酒店台通过线上线下零售的特色产品(阳澄湖大闸蟹、扬州包子、赣南脐橙等),甚至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月子会所等新业务。格兰云天还积极推进基于酒店核心能力的一体化项目管理业务,已实现“酒店+会展”“酒店+物业”、企业大学/培训中心、党校、人才研修院等多类型项目的落地运营。这些尝试一方面有效拓展了业务边界,另一方面由于此类业务稳定强,也整体提升了企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下住宿业的发展趋势,陈新华认为,绿色发展成为未来住宿业发展方向,酒店餐饮成为酒店增收的重要渠道。随着本地休闲、周末休闲和短途旅行的快速兴起,跨界融合以及对三四线城市潜力的挖掘将帮助实现酒店新价值。此外,疫情改变了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行业的新业态、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新变化,“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希冀

“我相信文旅产业这一板块还是很有希望的。尽管有不确定,但我个人认为2022年肯定会好于2021年,更会好于2020年。”沈军强说。

赵广欣也表示对2022年的市场前景与企业发展持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两年来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疫情防控措施,在应对疫情与市场双风险上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办法,企业经营运行相对稳。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引进来、走出去’的运营模式,同时结合高端、中端、民化产品开拓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经营方式。”

陈新华则建议,企业要及时总结在2021年疫情中遇到的痛点,结合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增强对消费市场的预判,提前针对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应对;采取切实行动优化住宿业供给结构,推动高品质饭店的发展,积极推广绿色饭店,进一步释放出住宿行业在推动消费和供给侧改革方面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好疫情阻击战给行业在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方面带来的机遇,在变局中开新篇,推动行业创新、繁荣发展。

推荐内容